時間:2013-03-06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一、藥酒的起源和發展
藥酒應用于防治,在我國醫藥史上已處于重要的地位,成為歷史悠久的傳統劑型之一,至今在國內外醫療事業中享有較高的聲譽。
藥酒是選配適當中藥,經過必要的加工,用度數適宜的白酒或黃酒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體。在傳統中,也有在釀酒過程里,加入適宜的中藥,釀制而成的。藥酒即是一種加入中藥的酒。
藥酒的起源與酒是分不開的,中國是人工釀酒最早的國家,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就曾發現過很多陶制酒器,關于造酒,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戰國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此外,《世本》亦講到:“少康作秫酒。”少康即杜康,是夏朝第五代國君。這些記載說明,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釀酒業已發展到一定水平,所以后世有“儀狄造酒”及“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之說。這里杜康已成了酒的代名詞。
商殷時代,釀酒業更加普遍。當時已掌握了曲蘗釀酒的技術,如《尚書·說命篇》中有商王武丁所說“若作酒醴,爾維曲蘗”的論述。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了商朝武丁時期(公元前1200多年前)的墓葬,在近二百件青銅禮器中,各種酒器約占70%。出土文物中就有大量的飲酒用具和盛酒容器,可見當時飲酒之風相當盛。從甲骨文的記載可以看出,商朝對酒極為珍重,把酒作為重要的祭祀品。值得注意的是在羅振玉考證的(殷墟書契前論》甲骨文中有“鬯其酒”的記載,對照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考黜》曾釋“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釀之成為鬯”表明在商代已有藥酒出現。
周代,飲酒越來越普遍,已設有專門管理釀酒的官員,稱“酒正”,釀酒的技術已日臻完善。《周禮》記載著釀酒的六要訣:秫稻必齊(原料要精選)曲蘗必時(發酵要限時),湛熾必潔(淘洗蒸者要潔凈),水泉必香(水質要甘醇),陶器必良(用以發酵的窖池、瓷缸要精良),火齊必得(釀酒時蒸烤的火候要得當),把釀酒應注意之點都說到了。西周時期,已有較好的醫學分科和醫事制度,設“食醫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蟮……之齊(劑)”。其中食醫,即掌管飲食營養的醫生。六飲,即水、漿、醴(酒)、涼、醬、酏。由此可見,周朝已把酒列入醫療保健之中進行管理。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更明確提出: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有“醫酒”。說明藥酒在周代的運用確也相當普遍。
我國最古的藥酒釀制方,是在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養生方》和《雜療方》中。從《養生方》的現存文字中,可以辨識的藥酒方共有六個。(1)用麥冬(即顛棘)配合秫米等釀制的藥酒(原題:“以顛棘為漿方”治“老不起”)。(2)用黍米、稻米等制成的藥酒(“為醴方”治“老不起”)。(3)用美酒和麥X(不詳何藥)等制成的藥酒。(4)用石膏、藁本、牛膝等藥釀制的藥酒。(5)用漆和烏喙(烏頭)等藥物釀制的藥酒。(6)用漆、節(玉竹)、黍、稻、烏喙等釀 制的藥酒。《雜療方》中釀制的藥酒只有一方,即用智(不詳何物)和薜荔根等藥放入甑(古代一種炊事用蒸器)內制成醴酒。其中大多數資料已不齊, 比較完整的是《養生方》“醪利中”的第二方。該方包括了整個藥酒制作過程,服用方法,功能主治等內容,是釀制藥酒工藝的最早的完整記載,也是我國藥學史上重要史料。
先秦時期,中醫的發展已達到了可觀的程度,這一時期的醫學代表著作《黃帝內經》,對酒在醫學上的作用,做過專題論述。在《素問·湯液醪醴論》中,首先講述醪醴的制作“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即用完整的稻米作原料,堅勁的稻桿做燃料釀造而成,醪是濁酒,醴是甜酒。“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說明古人對用酒類治病是非常重視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記載了扁鵲認為可用酒醪治療腸胃疾病的看法。
漢代,隨著中藥方劑的發展,藥酒便漸漸成為其中的一個部分,其表現是臨床應用的針對性大大加強,所以其療效也進一步得到提高,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收載了西漢名醫淳于意的二十五個醫案,這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醫案記載,其中列舉了兩例以藥酒治病的醫案;一個是濟北王患“風蹶胸滿”病,服了淳于意配的三石藥酒,得到治愈。另一個是苗川有個王美人患難產,淳于意用莨菪酒治愈,并產下一嬰孩。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則載有“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紅蘭花酒主之”。紅蘭花功能行血活血,用酒煎更加強藥效,使氣血通暢,則自止。此外,瓜蔞薤白白酒湯等,也是藥酒的一種劑型,借酒氣輕揚,能引藥上行,達到通陽散結,豁痰逐飲的目的,以治療胸痹。至于他在書中記載以酒煎藥或服藥的方例,則更為普遍。
隋唐時期,是藥酒使用較為廣泛的時期,記載最豐富的數孫思邈的《千金方》,共有藥酒方80余首,涉及補益強身,內、外、等幾個方面。《千金要方·風毒腳氣)中專有“酒醴”一節,共載酒方16首,《千金翼方·諸酒》載酒方20首,是我國現存醫著中,最早對藥酒的專題綜述。
此外,《千金方》對酒及酒劑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認識,認為“酒性酷熱,物無以加,積久飲酒,酣興不解,遂使三焦猛熱,五臟干燥”,“未有不成消渴”。因此,針對當時一些嗜酒縱欲所致的種種病狀,研制了不少相應的解酒方劑,如治飲酒頭痛方,治飲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等。
宋元時期,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制酒事業也有所發展,朱翼中在政和年間撰著了《酒經》,又名《北山酒經》,它是繼北魏《齊民要術》后一部關于制曲和釀酒的專著。該書上卷是論酒,中卷論曲,下卷論釀酒之法,可見當時對制曲原料的處理和操作技術都有了新的進步。“煮酒”一節談加熱殺菌以存酒液的方法,比歐洲要早數百年,為我國首創。
此時,由于雕板印刷的發明,加上政府對醫學事業的重視,使當時中醫臨床和理論得到了發展。因此,對藥酒的功效,也漸漸從臨床上升到理論。如《太平圣惠方,藥酒序》認為“夫酒者,谷蘗之精,和養神氣,性惟驃悍,功甚變通,能宣利胃腸,善導引藥勢。”《圣濟總錄·治法·湯醴》認為“邪之傷人有淺深,藥之攻邪有輕重,病之始起,當以湯液治其微。病既日久,乃以醪醴攻其甚。又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者,酒以醪藥,以此見受邪既深,經脈閉滯,非醪藥散發邪氣,宣通血脈,安能必愈……。酒性酷熱,立行藥勢,所以病人素有血虛氣滯,陳寒痼冷,偏枯不隨,拘攣痹厥之類,悉宜常服,皆取其漸漬之力也,又古法服藥,多以酒者,非特宣通血氣而已,亦以養陽也”。藥酒的治病范圍也相對集中,朝保健養身方面發展,如“治一切風通用浸酒藥二十二道”,“治風腰腳疼痛通用浸酒藥十四道。”另在藥酒專門方中,出現了較多的養身延年,美容保健方劑。當時,以藥材制曲的風氣已開始盛行,單在《叫北山酒經》中就記載了十三種藥曲。如香桂曲,配用了木香、官桂、防風、杏仁等藥品。瑤泉曲,配用了防風、白附子、檳榔、胡椒、桂花、丁香、人參、天南星、茯苓、香白芷、川芎、肉豆蔻等藥物。并認為做藥酒以東陽酒最佳“用制諸藥良”,其酒自古擅名,清香遠達,色復金色,飲之至醉,不頭痛,不口干,不作瀉,其水稱之重于他水,鄰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李時珍解說:東陽酒即金華酒,古蘭陵也,李太白詩所謂:“蘭陵美酒郁金香”即此,常飲入藥俱良。
隨著釀酒工藝的不斷發展和提高,有些藥酒不但具有強身保健,治療疾病的優點,而且口味醇正,成為風行一時的名酒,并成為宮廷御酒。元代建都于北京,是當時世界各國最繁華的都城。國內各地和歐亞各國的商客川流不息,國內外名酒薈萃,更成為元代宮廷的特色。羌族的枸杞酒、地黃酒;大漠南北各地的鹿角酒、羊羔酒。另有一些人們自釀自飲的酒,如正月的椒柏酒,端午的菖蒲酒,中秋桂花酒,重陽的菊花酒,都成為人們常釀的傳統節令酒類,其中有不少就是藥酒。
清代乾隆初年,就以“酒品之多,京師為最”了,當時出現了一類為藥酒店用“燒酒以蒸成”的各色藥酒,因以花果所釀,故此類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茵陳露、山楂露、五加皮、蓮花白等等,其中不少藥酒具有“保元固本、益壽延齡”之功,故多為士子所嗜飲。清《燕京雜詠》中贊其“長連遙接短連墻,紫禁滄州列兩廂,催取四時花釀酒,七層吹過竹風香”。燒酒是元代,也許更早一點,由波斯、阿拉伯傳入我國的。當時名阿刺吉酒,明代又名火酒,后逐步用制作藥酒。“燒酒以蒸成”的藥酒大量出現,表明清代用白酒作溶媒劑的工藝已逐漸普及。當時在清宮佳釀中,也有一定數量的藥酒,如夜合枝酒,即為清宮御制之一大藥酒。夜合枝即合歡樹枝,酒之藥物組成除了合歡枝外,還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細曲等,可治中風攣縮之癥。
民國時期,由于戰亂頻繁,藥酒研制工作和其它行業一樣,也受到一定影響,進展不大。
新中國成立以后,政府對中醫中藥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建立了不少中醫醫院,中醫藥院校,開辦藥廠,發展中藥事業,使藥酒的研制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藥酒釀制,不僅繼承了傳統制作經驗,
還吸取了現代科學技術,使藥酒生產趨向于標準化。為了加強質量管理,還把藥酒規范列為國家藥典的重要內容。由于藥酒生產單位與醫療部門進行科研協作,保證了臨床療效的可靠性。
藥酒的發展,不僅逐漸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并且打入了國際市場,博得了國際友人的歡迎。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歷史悠久的,又符合現代科學水平的中國藥酒,必然和整個中醫中藥的發展一樣,為人類的健康,作出新的貢獻。
二、藥酒的特點和服用
藥酒的特點
中國藥酒的應用延綿數千年,有不少寶貴的經驗和方劑雖已失傳,但它的應用至今不衰,這是與藥酒特殊功效分不開的。
(一)藥酒本身就是一種可口的飲料。一杯口味醇正,香氣濃郁的藥酒,既沒有古人所講“良藥苦口”的煩惱,也沒有現代打針補液的痛苦,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佳釀美酒的享受,所以人們樂意接受。
(二)藥酒是一種加入中藥的酒,而酒本身就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它能促進人體胃腸分泌,幫助消化吸收,增強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代謝,增加細胞活力作用。所以,中醫認為其性熱,走而不守,既有調和氣血,貫通絡脈之功,又有振陽除寒,祛濕散風之效,故《漢書·食貨志》贊之為“百藥之長”。
《本草綱目》引《博物志》記載,有王肅、張衡、馬均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飲食,一人空腹。由于受寒和長途的疲勞,結果空腹者死,飲食者病,酒者健。也說明了酒的功效。
一些美國科研人員經實驗認為,適量攝入酒精,可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減少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塊斑中膽固醇的主要供給者,高密度脂蛋白,能與低密度脂蛋白競爭血管壁中平滑肌細胞漿膜上的受體,從而抑制血管壁平滑肌細胞攝取和蓄積低密度脂蛋白,進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美國科研人員還對1300名有飲酒習慣的人做了調查,每日飲酒不超過相當白酒30g的量,大約可使70%的人減少死亡。
波蘭的科研人員,通過對照尸檢,動物實驗,臨床觀察等方法探索研究,認為酒中的乙醇,對老年或中、老年人的腦動脈粥樣硬化,顯示了某種抑制作用。
以上這些資料都說明,適量地飲酒對人體有保健作用。
(三)酒又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媒,其主要成份乙醇,有良好的穿透性,易于進入藥材組織細胞中,可以把中藥里的大部分水溶性物質,以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極性溶媒溶解的有機物質溶解出來,起到更好地發揮生藥原有的作用,服用后又可借酒的宣行藥勢之力,促進藥物療效最大程度的迅速發揮。并可按不同的中藥配方,制成各種藥酒來治療各種不同的病證。
近年來,運用科研方法對某些藥酒作了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證實藥酒確有其獨特的功效。如山東狗骨膠藥酒,具有散寒鎮痛,活血祛風,強筋壯骨作用,對性及類風濕關節炎有較好療效,臨床驗證222例,總有效率達到97.7%。在126例血沉觀察中,有血沉增快者93例(占77.5%),治療后有6l例(占65%)恢復正常,其余32例中有31例均有所下降。在107例抗“O”治療前后對比觀察中,治療前抗“O”增高者有46例,治療后24例恢復正常,21例有不同程度下降。
有人在研究龜令集酒對小鼠免疫功能影響同時,對比觀察了龜令集原始粉,龜令集升煉藥粉的影響,發現三種藥劑,都能顯著提高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并對小鼠溶血抗體的產生有顯著促進作用,但以藥酒的作用為最佳。
目前,國內外都在探索安全而有效的降血脂藥,我國醫務工作者選用人參、丹參、五加參(即刺五加)、三七等藥,制成三參酒,用于冶療37名患者,結果表明,對膽固醇、β脂蛋白、甘油三酯,三項指標,均有明顯的下降作用,一個月療程組降脂有效率為77.5%,2個月療程組,降脂有效率為97.4%。
以上這些現代科研方法,同樣證實中國藥酒具有良好的治療保健作用。
(四)中國藥酒適應范圍較廣,由于藥酒具有以上所講這些優點,所以其治療范圍幾乎涉及臨床所有科目。如內科的風濕病,偏癱(中風后遺癥),陽萎不用(性功能減退或障礙),咳喘(呼吸道感染);婦科的、痛經,、干血癆、產后、產后眩暈、乳腺炎;的佝僂病、風癇;外科的閉塞性脈管炎;皮膚科的濕疹、、性皮炎、麻風病、銀屑病、;傷的跌打損傷、;口齒科的牙痛、齲齒;五官科的、、失音、目視昏暗等,總計百余種病癥。當然,其中有些可能是古代某一醫家個人的經驗,是否能普遍應用,還須進一步驗證,但歷時千百年,流傳至今,服用的人積累起來也不會少,所以總體來看,當以可取者多。
(五)由于酒有防腐、消毒作用,當藥酒含乙醇40%以上時,可延緩許多藥物的水解,增強藥劑的穩定性。所以藥酒久漬不易腐壞,長期保存不易變質,并可隨時服用,十分方便。此外,藥酒還能起得矯臭的作用,如烏梢蛇、蘄蛇等經制成藥酒后,可減弱腥氣。
藥酒的服用
(一)限量服用 由于藥酒中含有一定量乙醇(亦稱酒精),攝入過量,會損害人體健康。所以必須正確使用,才能充分發揮藥酒的功效,避免其危害人體。
長期過量飲酒會損害健康,甚至帶來嚴重后果,這在古代早有認識。《內經·素問》中批判了“以酒為漿”的生活方式,后世又提出了不少預防措施,如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有不少醒酒、解酒方。明代李時珍更明確指出:“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失精,生痰動火。俗夫沉酒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邦亡家而隕身亡命,其害不勝言哉“!”因此,在《普濟方》中還專列了解酒、惡酒等專門章節。
酒精(即乙醇)是一種水溶性小分子化合物,在消化道中,以簡單擴散的方式被迅速吸收,高濃度酒吸收速度比低濃度酒要快,空腹狀態會加快吸收。吸收后,絕大部分在肝臟被氧化分解,在醇脫氧酶的作用下,氧化成乙醛,又經醛脫氫酶的作用氧化為乙酸, 乙酸進入血液,加入乙酸代謝過程中,最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乙醇在體內氧化可產生一定的熱量被人利用(1克乙醇可產生7千卡熱量),有些人飲少量酒也容易醉,主要是體內缺少醇脫氫酶的緣故。有些人雖然酒量較大,但長期過量服用,也會使脂類代謝發生障礙,造成肝內脂肪堆積,導致酒精性。長期過量飲酒,在消化系統還會損害胃粘膜和小腸的超微結構及吸收功能,使硫胺素、維生素B12、葉酸等吸收減少,導致營養不良和貧血。
乙醇還是一種致畸因素,它可以通過“胎盤屏障”從母體進入胎兒體內,影響胎兒腦細胞分裂及組織器官的細胞發育,造成胎兒發育遲緩、畸形及智力發育障礙。
乙醇對神經系統來說,又是一種麻醉劑,小劑量可使大腦抑制功能減弱,大劑量可麻痹延腦的“生命中樞”,從而產生危險。慢性酒精中毒,還會造成精神錯亂,記憶力、學習能力的減退等。
長期過量飲酒,易損害心臟,引起以左心室肥大為主的心臟增大,及多種心功能異常。
可見,過量地攝入乙醇是有害的,為了尋找一個對肝臟安全的飲酒量,有人根據大量的病理資料研究了乙醇消耗量與肝損害的關系,每日飲酒量,以相當于每kg體重飲服1g乙醇量為預防肝損害的安全量上限。若飲酒量超過每kg體重2.5g乙醇量,肝損害率就會顯著升高。根據這個上限,相當于60kg體重的人,每日飲60%的白酒100g,為了安全,乙醇的每日攝入量須限制在45g以下。
因此在飲用藥酒時,可以參照以上,根據藥酒度數,限制每日的攝入量。
(二)辨證服用 中醫治病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二個病人同患一種病,譬如,醫生分別處以溫、涼兩種藥性相反的解表藥,各自服后都達到同樣治愈的效果,這就是辨證用藥的特點。
藥酒的使用,也應根據中醫的理論,進行辨證服用,尤其是保健性藥酒,更應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強弱、嗜好等選擇服用。因為,一般治病的藥酒,大都功效主治比較明確,而且患者也總是在經過醫生明確診斷后再選擇服用。保健性藥酒,由于多以補益強身為主,因而對選擇不夠重視,若使用不當,易產生不良后果。所以服補益酒前,必須先弄清自己的體質狀況。
一般中醫將身體虛弱者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大類。通常氣虛主要表現為倦怠乏力,呼吸短促,動則氣喘,面色蒼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脈弱或虛大等。血虛主要表現為頭眩目花,耳鳴耳聾,心悸失眠,唇舌爪甲色淡無華,脈細數或細澀等。陰虛主要表現為口渴、咽燥、虛煩不眠、,甚則骨蒸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陽虛主要表現為畏寒肢冷、冷汗虛喘、腰膝酸軟、泄瀉水腫、舌胖而淡、脈沉而遲等。
當然,進一步還可按臟腑辨證的原理,分成脾氣虛、心陽虛、腎陽不足等。此外,辨證時還需注意分清真實假虛。所以,虛證同樣也應當根據醫生診斷,確診性質,隨后選方服用合適的藥酒。
補益藥酒的配方制備要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體虛服用者也必須根據這一原則,針對自己的體質狀況,選擇服用。
(三)因人而異,注意禁忌 前面已講了根據自己的體癥進行辨證服用,這是最基本的原則,其實中醫辨證論治所講的范疇更廣,它還包括人的性別、年齡、生活習慣等個體差異和時令節氣等。因此,服用藥酒時還須因人而異,注意每個人的酒量大小。
若平時慣于飲酒者,服用藥酒量可以比一般人略增一些,但也要掌握分寸,不能過分。不習慣飲酒的人,在服用藥酒時,可以先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增加到需要服用的量,也可以冷開水稀釋后服用。
性別方面:婦女有經帶胎產等生理特點,所以在妊娠期、哺乳期就不宜使用藥酒。在行經期,如果月經正常,也不宜服用活血功效較強的藥酒。
年齡方面:年老體虛者,因新陳代謝較緩慢,在服用藥酒時可適當減量。相反,青壯年由于陳陳代謝相對旺盛,用量相對多一些。對兒童,古代有用藥酒治療佝僂病等。但兒童生長發育尚未成熟,臟器功能尚未齊全,所以一般不宜服用,如病情確有需要,也應注意適量。
此外,有肝臟病、、心臟病及酒精過敏者,都應當禁用或慎用藥酒。
飲酒時忌服某些藥物 由于有些藥物會增強酒精的毒性,或者產生副作用,或者影響藥效,所以還應當注意飲酒后12小時內不宜服某些藥物,或者服了藥物12小時內不宜再飲酒。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能增強酒精毒性的藥物,有降壓藥肼苯噠嗪,利尿藥利尿酸,抗抑郁藥悶可樂等;第二,飲酒會影響藥效,有抗驚厥藥苯妥英鈉,降血糖藥甲苯磺丁脲和胰島素等;第三,飲酒能增大藥物產生副作用,有降壓藥胍乙啶,利尿藥雙氫克尿塞、氯噻酮以及滅滴靈、阿斯匹林、巴比妥、利眠寧、安定、冬眠靈、非那根、奮乃靜、苯海拉明等;第四,能造成乙醛中毒的藥物,有痢特靈、硝.酸甘油、滅滴靈等。
酒后忌洗澡 據病理學家觀察和檢測,人在飲酒后,體內儲備的葡萄糖在洗澡時會因體力活動和血液循環加快而大量地消耗掉,造成血糖含量大幅度下降,從而導致體溫也較快地降低。同時,酒精抑制了肝臟的正常生理活動能力,妨礙了體內葡萄糖儲存的恢復,于是,造成機體休克,嚴重危及生命。因此酒后忌洗澡。
此外,由于藥酒的配方組成不同,功能性味有異,所以往往附有服用的注意事項,如外用還是內服、忌口、禁等,服用時應當遵守,不能疏忽。
只有根據上述的要求,合理地使用藥酒,才能避免藥酒的副作用,發揮其優點和特長,達到應有療效。
三、藥酒的命名和分類
最古的藥酒方與其它中藥方劑一樣是沒有名稱的,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所記載的藥酒方,就沒有具體的方名。這種情況在唐代方書中仍保留不少,如《千金要方·脾臟下》“治下痢絞痛腸滑不可差方”。《外臺秘要》卷十五的“療風痹癮疹方”等。
最早的藥酒命名,現見于先秦及漢代,如《內經》中的“雞矢醴”及《金匱要略》中的“紅蘭花酒”等,多以單味藥或一方中主藥的藥名作為藥酒名稱,這方法成為后世藥酒命名的重要方法。漢代以后,藥酒命名的方法逐漸增多,傳統命名方法,歸納有以下幾種:①單味藥配制的藥酒,以藥名作為酒名,如羌活酒。②二味藥制成的藥酒,大都二藥聯名,如五倍子白礬酒。③多味藥制成藥酒用一個或二個主藥,作為命名,如羌獨活酒,或用概要易記的方法命名,如五蛇酒、五精酒,五枝酒、二藤酒等。④以人名為藥酒名稱,如倉公酒、史國公酒、北地太守酒等,以示紀念。為了區別,有時也用人名與藥名或功效聯名的,如崔氏地黃酒、周公百歲酒等等。⑤以功能主治命名,如安胎當歸酒、愈風酒、紅顏酒、腰痛酒等。這一命名方法,在傳統命名方法中,也占相當比重。⑥以中藥方劑和名稱,直接作為藥酒名稱,如八珍酒、十全大補酒等。
此外,還有一些從其它各種角度來命名的藥酒,如白藥酒、玉液酒、紫酒、戊戌酒、仙酒、青囊酒等,數量不多,不一一列舉。
由于命名的方法多以主藥或功效為主,再加藥酒的歷代專著均已亡佚,有些專題論述亦無分類,大都藥酒方劑是穿插在其它方書中,所以在命名和分類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如就本書原來收集到,以虎骨酒命名者,就有33方,其中單味8方、復方25方。復方中藥味數最多者達40余味,最少者僅2味,它們的組成相差很大,功效顯然也有所區別。但是,都用同一個名稱——虎骨酒,因此不易區別,給應用和分類帶來困難。為此,我們對藥酒的命名作了必要的改動。改動的原則如下:
(1)為盡量保持原貌,對有些名稱不十分確切,或彼此十分相似的藥酒,只要不與其它藥酒名稱重復,則不作更改。如虎脛骨浸酒、虎脛骨酒、虎骨浸酒、浸虎骨酒,這些都是復方藥酒,名稱上不同于虎骨酒,彼此藥物組成及名稱上也稍有區別,所以就不作改動。
(2)根據藥酒功能主治的特點進行更改,如有一種復方組成的虎骨酒,它除了有一般虎骨酒理腰膝風痹等功能外,還有調順氣血,益心氣、清頭目、定神魂、久服無健忘等健身養心作用,故將原名虎骨酒改為虎骨健身養心酒,以作區別。以此類推,如“虎骨愈癱酒”的功能主治,則巳明確地指出可治中風癱瘓。
(3)根據組方特點歸納命名。即除了主藥虎骨外,另再選一藥搭配命名。搭配方法:僅二味藥者,就將另一味藥的名稱配上,像虎骨白芍酒。如藥味較多,則選擇僅次于虎骨的主藥,或其它虎骨酒方劑中沒有用到的藥味,如虎骨龜板酒、虎骨羊角酒等。
(4)個別藥酒方劑增“復方”二字,以示區別,如《新編中成藥》和《老年保健中成藥》中登載一張虎骨酒處方,內容相同,都是40余味藥的大方,因為沒有其它“復方虎骨酒”的命名,所以我們就從在二個相同配方中列出一個方劑,加上“復方”二字,命名為“復方虎骨酒”。
(5)對于近代編著中,重復命名的復方藥酒,則用號碼加以區別,并在“資料來源”一項注名出處。如虎骨木瓜酒(I),“資料來源”《新編中成藥》;虎骨木瓜酒(Ⅱ);“資料來源”《成藥全書》;虎骨木瓜酒(Ⅲ),“資料來源”《中藥制劑手冊》等。
此外,對內容相同或相近的同名藥酒,進行歸并。因為后世醫書中有不少內容是整理收錄前人的,如明代的《普濟方》中就有不少藥酒方劑是輯自宋代《圣濟總錄》、《太平圣惠方》的,在組成上完全相同,對此我們作了歸并。對少數處方,其制法、服用方法及功能主治的內容基本相同,或在處方組成幾十味藥中僅差少數幾味藥作用不明顯者,這可能是古人抄寫整理中的脫漏、衍訛,我們則刪去短少藥味的處方,以避免內容龐雜重復,同時對內容相同的單味藥酒進行歸并,盡可能使《中國藥酒》的內容“豐富實用,簡而不漏”。
中國藥酒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過程,藥酒的功能主治,既包括了中國古代二千年前的一些病名和病癥,也包括了現代醫學中的一些病名和病癥,此分屬二個理論體系,目前還很難統一。《中國藥酒》是中醫的一部分,因此首先要保持它傳統性,但也不忽視它發展的一面。為此,我們采用目前兩種理論體系均能接受的大科分類法,列保健、內、外、婦、兒、骨傷、皮膚、五官、口齒等科。
對有些目前還不太確鑿的古代病名、病癥,以及功能羅列一大堆,對主治不明確的藥酒,則不與勉強分類,歸并“其它”,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四、藥酒的制作工藝和質量鑒定
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養生方》中,發現一個比較完整的藥酒方,其記載了浸取藥汁,置麴和米飯,使之發酵,再加藥和藥汁,沃以美酒,放置一定時間的釀制過程,服飲方法及主治功效。這是最早有關藥酒制作工藝的介紹。古代也曾出現過少數藥酒專著,如《食圖四時藥酒要方》(《七錄》、一卷),《雜藥酒方》(《隋志》、十五卷)等,可惜均已失傳。
從目前流傳的文獻看,我國第一部藥物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只記載藥物宜酒漬及不可入酒者,未提及藥酒制作。直到公元500年左右,梁·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才有“凡漬藥酒,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必侍至酒盡也。滓可曝燥,微搗更漬飲之”的記載。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酒醴第四》也有專門論述,“凡合藥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滓服,酒盡后,其滓搗,酒服方寸匕,日三;大法: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以后,各家著作對藥酒的制作也有類似論述,歸納起來大致可分三類:
1.藥物加工,切細成料后直接用酒浸漬而成。
2.藥物用水煮汁加曲釀制而成。
3.藥物用水煮汁釀酒,再浸漬其它藥料而成。
如《千金翼方》中的杜仲酒、麻子酒就是分別用第1、2種方法制作而成的。《千金要方》中的術膏酒就是用的第3種方法。大致涉及酒的選擇,藥料的取材及加工,制備的方法,過濾澄清等幾個方面。
(一)酒的選釋 早在唐代,我國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就有明確規定:“凡作酒醴須曲”,“諸酒醇醨不同,唯米酒入藥”。由此可知,當時的藥用酒是采用以曲釀造的米酒。宋至明代,仍是以曲釀造的米酒為藥用酒。至清代漸漸普及用白酒(燒酒)作藥用酒。現在1970年、1985年版的(中國藥典)則明文規定,酒劑系指藥材用白酒浸提制成的澄清液體制劑。并明確指出,生產酒劑所用的白酒,應符合衛生部關于白酒的質量標準的規定。1982年由國家標準管理局發布的白酒標準中(由衛生部提出),既包括用谷類原料制成的白酒,也包括用薯干為原料制得的白酒。兩種白酒在檢測“標準”上允許有一定的差異。以60度白酒為例(高于或低于60度者,按60度折算),在甲醇限量上,以谷類制得的白酒應≤0.04g/100ml,而薯類制得白酒,則允許≤0.12g/100ml。在氰化物方面,谷類白酒應≤2mg/l,薯干白酒允許≤5mg/L。在雜醇油項上,谷類白酒應≤0.20g/100ml;包括薯類在內的其他白酒則是≤0.15g/100ml。其余在鉛、錳的限量上,兩種白酒的標準是相同的,均為≤lmg/L。因此,兩種不同原料制得的白酒,只要符合上述標準,均可用于藥酒生產,除了嚴格遵守規定標準外,還須注意傳統的質量標準,如高粱等谷類釀制的酒類,具有無色透明,不混濁,無沉淀物,氣香,口味純正等特點,使制成的藥酒香氣濃郁悠久(注1),最近,國內有人提出白酒和藥酒應增加亞硝胺類成分檢測一項,以加強質量控制,特別是生產出口產品單位更應注意。
此外,還應當正確把握好原料酒的濃度和用量,一般來說,滋
補類藥酒所用的原料酒濃度低一些,祛風濕類藥酒因祛風活血的需要,所用原料酒可以高一些。根據各種藥酒的性能,把握好酒的濃度,十分重要。如酒的濃度過低,一些苦味質及雜質等易溶出,影響到藥酒的氣味。而且藥料吸水多時,體積膨脹,難于去滓,損失較大;如酒的濃度過高,則藥料中的少量水分被水吸收,質變堅實,有效成分反難溶出,刺激性亦強,故宜掌握適度。
至于因師徒承授不同,各個地區又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所制藥酒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風味,在此不作一一細述。
(二)藥材的選用和加工 藥酒所用的藥材要求品種純正地道,并要注意同一藥名不同品種的功能差異。如牛膝有懷牛膝、川牛膝之分。懷牛膝產于河南,含多量鉀鹽及皂甙等,臨床以補肝腎、強筋骨見長;川牛膝產于四川,不含皂甙,臨床有活血祛瘀功能。藥酒制作時須按藥酒的主治功能,進行適當藥材選擇,這類問題較為常見,當密切注意。
藥材的加工炮制也要十分講究,早在《千金要方》中,就提出:凡合藥酒皆薄切藥。薄切就是加工的一項要求。有的則應軋成粗末,有些礦物及介類等藥需軋成細粉,應煮的藥材需切成短咀或薄片。適當地粉碎藥材,可擴大藥材與酒液的接觸面,有利增加擴散、溶解。但不宜過細,過細使大量細胞破壞,使細胞內的不溶物,質、粘液質進入酒液中,不但不利于擴散、溶解,還會使藥酒混濁。此外,對有些藥物,還應根據需要,進行適當的炮制。既可減少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保證藥用安全,又可增強或改變其藥用效果。如附子生用有毒,經用輔料甘草和黑豆煎煮加工后,可祛除其毒性。生首烏有生津潤燥、滑腸通便等作用,但經黑豆汁蒸煮后,卻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的功能。
各種不同藥酒所取的藥材不同又有各自不同的加工要求。如馮了性藥酒,在制作過程中,有些藥廠用加熱蒸制的方法,這不僅有利于藥汁和有效成分的攝取,而且對丁公藤還有去除毒性的作用。因丁公藤在初蒸時有一股腥臭氣散發出來,這就是毒性的外泄,經蒸一小時后,逐漸轉變為芳香,示毒性除盡,對馮了性藥酒的使用,更為安全有效(注2)。又如虎骨酒中的虎骨,非常堅實,成分難于溶出,而且制酒時加熱時間又不能太長,為了避免損失貴重的虎骨,可先熬成虎骨膠,再將膠溶于酒中。
至于《神農本草經》中說到:“藥性有宜酒漬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說明有些藥物不宜入酒,此觀點后世很少提及,還當作進一步研究。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對16種藥酒中致突變物質作了初步檢測,其中12種藥酒不含有致突變物質,但有4種藥酒含有致突變物質(注3),雖然這些致突變物質不是二甲基亞硝胺以及二乙基亞硝胺,但也應引起重視。致突變物質大多可能來自藥材貯存中受到的污染,或制備工藝流程中混進了致突變物質(包括原料酒中的致突變物質),但也不排斥對某些藥材本身是否適應作為藥酒成分進行研究。
(三)制備工藝 傳統以浸漬法和滲漉法為主,也包括其它方法。浸漬法包括冷浸法、熱浸法及恒溫法,使用時應當根據藥料性能分別處理。有些有效成分容易浸出的單味,或味數不多的藥物,或揮發性較強的藥料,可用冷浸法。如果藥料眾多,酒量有限,用冷浸法的有效成份又不易浸出,就應當選用溫浸法。
冷浸法,將藥材切制后,置于容器內,按規定加酒,密封浸泡,一般每日攪拌1次,7日后,改為每周攪拌1次,通常浸泡15天以上,然后取上清液,藥渣壓榨,壓榨液與上清液合并,靜置過濾即得。
熱浸法 即《本草綱目》中的煮酒精將藥物切制后,置于適宜的容器內,按配方加入適量的酒,密閉容器,隔水加熱至沸后立即取下,換注到另一個容器內,繼續浸泡至規定時間(一般需1個月以上),然后取上清液,藥渣壓榨后取壓榨液,與前取的上清液合并,靜置沉淀,過濾即得。
滲漉祛 將藥材切制后事先浸泡,待適度膨脹后,裝入滲漉筒中。滲漉筒是一種上面敞口,下有滲出口的筒狀裝置。酒自上流入,緩緩滲過藥粉,從下端滲出口流出。該法因酒液的流動,可造成良好的濃度差,有利于擴散的進行,所以浸出的效果優于浸漬法,成分提取也較完全。但是,遇酒即易軟化結團的藥物,會阻塞溶媒所通過的縫隙,則不宜采用該法,但大多數藥材可采用。
使用滲漉法時應注意:藥材切制加工不可過細;裝藥粉時,填裝壓力應均勻,不能過緊或過松;滲漉筒中藥粉以裝至容積的2/3為宜,不可裝滿;注入酒液前,要先打開滲出口的閥栓,以排出氣體;還要掌握適當的滲漉速度。一般漉液達到所需量的3/4時,便可停止滲漉,取藥渣進行壓榨,然后將壓榨液與滲漉液合并靜置,濾取上清液即得。
目前有些人認為,浸漬法、滲漉法都存在藥渣吸液問題,若用壓榨法索取效果較差。滲漉法的藥渣吸液與浸漬法基本相同,但藥物有效成分,在藥渣中的停留量隨著滲漉操作條件和時間(速度)的不同而不同。由于滲漉時間長,帶來乙醇和芳香味的散失,對藥酒質量有影響,所以主張用浸漬——滲漉——洗滌——甩干的方法制備藥酒,可以減少有效成分的損失,穩定藥酒的質量(注4)(注5)。具體方法是:取藥材粗末,用較高含醇量的白酒(比成品規定含醇量高10%左右,用量為處方用藥量的50~60%)浸泡約2~3周,浸液另器保存。藥渣用與成品規定含醇量相同的白酒或糖酒液滲漉(用量為處方用酒量40~50%),漉液與前液合并。藥渣以一定量的蒸餾水洗滌,洗液與前液合并。藥渣置離心機內甩干,甩下來的藥液與前液合并,過濾。濾液靜置、澄清得成品。
加藥釀制法 是古代常用方法,近代較少應用。這種方法以米、曲加藥,直接發酵成酒。根據處方備好適量的糯米或黃粘米、曲和藥材,米以水浸泡,令吸水膨脹,然后再蒸煮成干粥狀,再冷卻至30℃或略高一些,然后再加入事先已加工好的藥材,曲米,拌均后置缸內糖化發酵。發酵過程中,必須保持適當溫度,如溫度升高攪拌,使溫度降下來,并可排出二氧化碳,供給酵母氧氣,促進發酵。約7~14天,發酵即可完成,然后經壓榨,過濾取澄清酒液,酒液盛入存貯容器后,應隔水加熱至75℃——80℃,以殺滅酵母及雜菌,保證質量和便于貯存。
古人采用此法時,有的先用水煎藥取液,候冷漬曲,待發后再加入蒸好的飯發酵成酒。
加藥釀制法,可制備低度藥酒,在其制法、使用效果等方面有研究的價值。
無論用那種方法制備藥酒,其容器必須確保其不與藥材和酒起化學反應,一般以陶瓷、玻璃等制品為宜,不宜使用含鉛較多的錫合金器具,以免過多的鉛溶進酒中危害健康。容器應有蓋,既可防止酒的揮發,又可保持酒的清潔。
藥酒在制備過程中,還可根據各品種的不同特點,加一定量的矯味著色劑,以方便患者服用,緩和藥性,提高制劑質量。目前使用主要是食用糖(包括紅糖、白糖、冰糖)和蜂蜜。湖北蘄春地區用真菌竹黃(別名:竹花、竹三七)作藥酒天然著色劑,色澤鮮艷而無任何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是一種發展方向。
(四)澄清 藥酒是藥材經白酒浸漬,滲漉或回流所得的含醇液體,藥材被白酒浸取時,不但藥材本身的細微碎屑及一些沾附于藥材表面的泥屑雜質會混入浸出酒液內,而且藥材細胞破裂后,粘液質、樹膠、淀粉、蛋白質等一些大分子物質也混入浸出酒液內,使成混懸液。其中一部分粒子,經一定時間便沉淀于容器底部。所以藥酒在作為成品裝灌之前,都必須作澄清過濾處理,去除懸浮和沉淀物。過去藥酒澄清是將酒和藥材密封于大缸中,靜置一兩個月,使其自然沉淀,然后取其上面的清液過濾后灌瓶出售。現在有的單位使用蛋白質沉淀法,采用新鮮蛋清為沉淀劑,利用蛋白質與鞣質在酒中充分反應,形成鞣酸蛋白沉淀的原理,除去沉淀(注6)。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藥酒澄明度較高,成品穩定性好,味醇厚而爽。但是,影響藥酒中蛋白澄清效果的因素較多,所以操作要求十分嚴格,特別是蛋白用量一定要根據先小量預試,確定后再批量進行。對一些有效成份可以與蛋白質反應產生沉淀的藥酒則不宜采用此法。
隨著健康事業的發展,對藥酒生產的衛生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整個藥酒生產過程中的滅菌工藝也日益受到重視。常用的方法有①原藥材滅菌:先用“紅外快速測水儀”測得原料粗粉的含水量,再根據含水量分別加入高濃度的白酒,使其濃度達到75%,達到滅菌目的。然后再按藥酒工藝進行生產。②紅外線滅菌法:將成品藥酒置于裝有紅外燈的滅菌裝置中,按要求溫度保持一定時間進行滅菌。③迥流滅菌:將灌裝前的酒置于迥流裝置中,按要求的時間(15~30分鐘)和溫度(80℃一85℃)迥流滅菌。④保溫滅菌:將成品藥酒放入滅菌鍋內,加熱并保溫滅菌。⑤除菌板過濾滅菌法:將灌裝前藥酒,應用除菌板,進行過濾滅菌。
其它還有一些方法,如藥酒中加入苯甲酸及尼泊金乙酪等抑菌劑。經試驗,無滅菌效果,并且藥酒變味,故不宜采用。
有單位將各種滅菌方法作了實驗比較,表明紅外線滅菌和保溫滅菌法滅菌,效果較好,但是否影響藥酒的療效應進一步探討。原料藥滅菌如果能避免各種工藝流程中的再污染問題,是能達到衛生標準的,此法可避免加溫等因素引起的問題。除菌過濾板應用于藥酒滅菌生產的酒劑批批都達到衛生標準,雜菌、霉菌總數一般能控制在10~30個/毫升之間,不僅除菌徹底,而且色、香、味都沒有改變,同時也提高了藥酒的澄清度。此方法設備簡單、效果穩定、方法簡單,不影響療效,是藥酒除菌中一個較可靠的方法(注7)。
為了保證藥酒質量,除了作色澤和澄清度的檢查外,1985年《中國藥典》規定用氣相層析法測定多種藥酒制劑的含醇量,并對若干藥酒作了制法和鑒別上的規定,在生產操作過程中各個藥廠為了保證質量,還采用了各種方法對藥酒中的藥物含量作了具體的研究測定,如寧波市中藥廠用薄層層析法對人參百歲酒中的紅參作含量測定,專一性強,而且不受其它多種成分干擾。有些單位對含糖藥酒用無水乙醇除糖法,對藥酒總固體量的測定,進行了探索,這對控制含糖藥酒的質量也有一定的意義(注8)。用氣相色譜法檢查藥酒中的有毒醇類雜質(特別是甲醇,對人的眼睛極為有害),其方法較為簡便、靈敏、正確,已為廣泛采用。
總之,為了提高藥酒的質量,各種新的科學檢測方法正在逐步充實,完善,它將成為藥酒制備中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方(38) 白發方(70) 黃褐斑方(45) |
![]()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 |
月經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生診斷及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