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12-22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1.抗生素,救人、害人、殺人
自從本世紀40年代青霉素問世以來,很多抗生素在各種常見細菌性疾病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許多情況下,抗生素的功效可以說是神奇的,說它們"藥到病除"、"起死回生",一點也不算夸張。正因如此,抗生素就成了臨床各科醫師最常用的一類藥物。幾十年來,用抗生素救活的人不計其數。因此可以說,抗生素濟世救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然而,抗生素也會害人。特別是在使用不當例如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時,抗生素會引起種種不良反應,有的還相當嚴重。例如,鏈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暈、耳鳴、耳聾;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萬古霉素、桿菌肽可損害腎臟;紅霉素、林可霉素、強力霉素可引起厭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反應;環丙沙星可有輕度的胃腸道副作用;氯霉素可引起白細胞減少甚至再生障礙性貧血。研究還證明,鏈霉素、氯霉素、紅霉素、先鋒霉素和多粘菌素B能抑制免疫功能,削弱機體抵抗力。不少抗生素還可引起惱人的皮疹。
在少數情況下,抗生素也會殺人。特別應當警惕的是,對青霉素過敏的病人,在接受青霉素治療時,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而死亡。因此,在注射青霉素前必須先作皮膚過敏試驗,反應陽性者禁用。上面所說的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慶大霉素、多粘菌素、卡那霉素等引起的腎損害,也可達到致人死命的嚴重程度。抗生素還有一種"間接"殺人的方式,即通過引起"二重感染"而殺死病人。
原來,在正常人的腸道中,寄生著多種微生素的群體,稱為"菌群","菌群"之間互相制約,維持著生態平衡的共生狀態,誰也占不了優勢,誰也不能脫離約束而無限制地生長繁殖,因而誰也起不了致病作用。大量、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如四環素類和氯霉素時,腸道內對這些抗生素"敏感"的"菌群"就被抑制,而"耐藥"的"菌群",則因為失去了"對手"的約束而大量繁殖,其結果就是"耐約菌"引起了"二重感染"。引起"二重感染"的"耐約菌"往往是一些真菌,亦稱霉菌。這種霉菌感染,如不及時大力用抗真菌藥物治療,就有可能導致病人死亡。
怎么辦?只有一句話:合理使用,切勿濫用。該用的時候,選用要準確,劑量、用藥的持續時間要恰當,要熟悉并密切注意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一經發現,就要立即停藥并采取適當的措施。抗生素不是萬能藥,不要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抗生素更非退燒藥,不能一發燒,不問情由就先把抗生素用上。是否需要聯合應用兩種以上的抗生素,要經過周密的考慮。隨便的、盲目的聯合用藥,有害無益。作為病家,也不要去向醫生"點用"抗生素,不要以為藥量愈大,品種愈多,效果就一定愈好。有時,會適得其反。只有合理使用,防止濫用,才能發揮抗生素的最大效用,才能避免極大的浪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病人的安全。
2.超級細菌的培養者
超級細菌,在這里指的是那些毒力很強而大多數高效抗生素又戰勝不了的耐藥細菌。人體被這種細菌感染后,醫生往往束手無策。病人的結局自然也可想而知。當然,對這種細菌,除了法西斯分子外,大概沒有人感興趣,也不會有人喜歡去培養它。但遺憾的是,不少臨床醫生和病人卻在無意中充當著超級細菌的培養者,成了"害人蟲"的幫兇。
我們常看到這樣的一種現象:只要病人一到醫院或診所就醫,不管有沒有感染癥狀,醫生動不動就上抗生素,甚至全然不顧抗生素的副作用,把抗生素當成預防和治療感染的常規,一種無效另換一種,一種無效再加一種,不到"走投無路"時不作藥敏試驗。據統計,我國醫療機構抗生素的使用率已高達70%以上。與此同時,家庭中抗生素使用率也相當驚人,缺乏醫學知識的群體對抗生素推崇備至,許多家庭長期備有各種抗生素,一有身體不適或頭疼腦熱,不管怎么樣,先吃幾粒抗生素再說。濫用抗生素已成為醫療行為中最普遍而害處最大的現象。
如果醫生或病人所使用的抗生素僅是一般的抗生素尚可罷,可悲的是,不知是由于人們的急功近利,還是由于人們的大智若愚,反正當前抗生素的使用已明顯地"高檔"起來了,即所用的抗生素價格越貴的越好,抗菌譜越廣的越好,療效越強的越好。但就在人們盡性"揮灑"抗生素的同時,大自然的懲罰也接踵而至了。
由于人們濫用抗生素,給細菌創造了與抗生素頻繁接觸的機會。在與抗生素的反復較量中,細菌逐漸熟悉了抗生素的特性,少數狡猾的細菌隨機應變,發生了基因突變,它們有的構筑更強大的防御工事,阻止抗生素到達要害部位;有的改變自身結構,讓抗生素與自己和平共處;有的則反作用于抗生素,使其結構發生改變,作用大大減弱。總之,在人們的精心培養下,發生基因突變的細菌在抗生素面前非但活了下來,而且肆無忌憚地發展并壯大,有些毒力很強且耐受大多數高效抗生素的超級細菌也因此產生了。超級細菌的出現,使曾經橫掃細菌如卷席的眾多高效抗生素黯然失色:氨芐青霉素幾乎成了廢品;先鋒霉素和菌必治正在逐漸失效;泰能也有了戰勝不了的對手......超級細菌的出現,使治療二重感染和多重感染難上加難;使一些曾被有效制服的細菌感染性疾病卷土重來。不少患者因買不起或買不到高效抗生素而被迫中斷治療,有些患者卻因高效抗生素失去原有效力而抱憾離開人世。
由于人類在與細菌的"軍備競賽"中總是處于被動和落后的態勢,當有朝一日人類研制的最強效的抗生素都因為超級細菌的存在而失效時,這個世界將會怎么樣呢?筆者不是杞人憂天,也無心危言聳聽,但如果人們仍繼續濫用抗生素,尤其是仍繼續濫用"高檔"抗生素,那么總有一天,我們或者我們的子孫后代就要生活在一個瘟疫橫行卻無藥可救的悲慘世界中!但愿這一天不會來臨。
3.抗藥性,不容忽視的健康危機
某男士患了咽喉炎,發燒、頭痛,找醫生開了阿莫西林、氟嗪酸,每天3次,吃一周,他感覺好些了,停了藥。四天后,咽喉炎復發了,他把剩下的藥吃了,癥狀緩解。10天后,病又犯了,他不得不再次去醫院開藥。
此人就是典型的抗生素濫用者,這種情況很普遍。人們不知道,類似做法已釀成健康危機。以這位男士為例,在侵襲他咽喉的幾百萬個鏈球菌中,對阿莫西林的抵抗力并不是一樣的。由于他自行縮短了療程,用藥不足,一般的細菌被殺死了,"強壯的少數"卻可能幸存下來,生成新的菌株。再次用藥,會殺死他們的大部分,但"最強壯的少數"仍可能僥幸逃生,生成抵抗力更強的菌株。結果,被這種菌株感染致咽喉炎的人,服阿莫西林就會沒什么用,甚至產生抗藥性。
具有嚴重抗藥性的肺結核就是這樣產生的。據美國亞特蘭大市"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資料,1992年全美國發現了26000多肺結核,比1985年增加了20%。原來肺結核最多用3種抗生素就能治好,現在,有的病人需要用到7種。專家們警告說:它不過是一個預兆,表明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抗生素的濫用,目前,可以治愈的一大批疾病,在不久的將來都會變得對抗生素"免疫"。
著名藥物和分子生物學教授利弗在《抗生素的窘境》一書中指出:"許多人相信抗生素能包治百病,事實是:不必要的服用有害無益。"他估計,當前美國用掉的抗生素一半以上是不必要的或不適當的,其責任在醫患雙方:許多病人不按規定療程服藥,把部分藥省下來,覺得要感冒時就吞幾顆,或者,旅行前吃下去作為預防措施;不少醫生屈從感冒患者開抗生素的要求,即使已知感冒是病毒而不是細菌引起的。
此外,遇到抗青霉素的炎癥,醫生往往喜歡開威力更強的抗生素--即"廣譜抗生素",它能同時對付多種細胞,不管有無必要,結果為很多細菌增強抗藥性提供了機會。專家們認為,在病因不明的情況下,應該作細菌培養,以查明究竟是哪種細菌作崇,然后開出針對性強的抗生素,即"窄譜抗生素"。問題是,醫生們多半不愿把病人在痛苦中送走,讓他幾天后再來看化驗結果,于是,為了省事,干脆開"廣譜抗生素"。
同時,藥品公司對新抗生素的開發也太少、太慢,許多所謂"新藥"其實是老藥的亞種,由于分子結構與原來的相似,只能短期起作用。與之相比,細菌產生抗藥性更強的新菌株的速度要快得多。
從長期看,人類不能單純依靠開發新抗生素來解決細菌抗藥問題。專家們呼吁:醫學界和公眾動員起來,共同制止濫用抗生素,只有這樣,才可能使老的抗生素恢復活力,新的抗生素不被細菌蔑視。具體說來,衛生部門對醫生和藥品要加強管理,確保在必要時才開抗生素;另外,要盡量開窄譜抗生素,不開廣譜抗生素。對公眾,則要加強宣傳教育,督促患者遵照規定的劑量和療程服藥,不要隨便把藥省下來,更不要強求醫生開抗生素。
4.教你正確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應遵守以下基本原則。
首次服用兩倍劑量。抗生素進入血液,要達到一定濃度后才能發揮抗菌作用,為了迅速使抗生素發揮作用,可以在首次服藥時按常規劑量的兩倍劑量服藥,使藥物的血漿內濃度快速升高,起到盡早抗菌效果。
嚴格掌握適應證,凡可用可不用者盡量不用;一種抗生素能奏效時,就不要同時用兩種抗生素,以減少細菌接觸藥物(不對癥藥物)機會而產生耐藥性;一種抗生素連續三天以上使用無效,即表明致病菌對該藥可能已產生抗藥性,應更換另一種敏感的抗生素或采取聯合用藥。
應避免長期用藥。長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人體正常菌群死亡。因為我們目前所用抗生素大多數為廣譜型,在殺滅致病菌的同時,也可將體內對藥物敏感的非致病菌殺死,因而可引起菌群失調癥,發生繼發感染,因此對于較嚴重的炎癥,易采用大劑量短期靜脈給藥或聯合用藥,以減少長期用藥。另外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和局部應用抗生素,也可引起菌群失調癥的發生,應盡量避免。
聯合用藥時注意配伍禁忌。聯合用藥時存在抗生素之間或抗生素與其它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在不清楚使用方法前,應在醫生指導下配合使用,切不可自行主張,以免發生毒副反應。
5.重視抗生素的不良反應
前不久,筆者曾碰到一位患者因腳踝軟組織扭傷腫脹,而去一家市級醫院就診,連續去了3次,醫生開出了2瓶頭孢膠囊及其它藥物,患者服完后腫脹雖消退,但患者在服藥過程中,一天內連續幾次腹瀉,有時甚至來不及上廁所。
原因何在?經詢問醫生,方知是頭孢這類抗生素除了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外,還能導致頭暈、胸悶、皮疹等副反應,過多使用還會殺死人體內正常菌群,破壞體內微生態平衡。抗生素主要不良反應如下:
①毒性反應:這是抗生素最多見的一種不良反應,它往往是由于用藥劑量過大或時間過長而對人的神經系統、腎臟、肝臟、造血系統、胃腸和局部注射處發生毒性作用。如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能引起耳蝸前庭器官損害,導致平衡失調,聽覺減退或喪失;服用氯霉素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服用磷胺類抗生素能引起皮炎、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
②過敏反應:幾乎每一種抗生素都有這種不良反應,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如青霉素、鏈霉素、先鋒霉素將會造成過敏性休克、藥物熱、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液惡病質、膠原性疾病等過敏反應。其中以遲發性過敏反應危險最大,常被疏忽而造成無法彌補的危害。
③二重感染:也叫菌群交替癥,這是指發生于抗生素應用過程中的新感染。其臨床表現與原發病不同。因為許多二重感染在臨床上并無特殊癥侯,不經病理檢查難以被發現,所以極不易被察覺。發生二重感染的病原菌主要為金葡萄、真菌及腸道革蘭氏陽性桿菌,這些病原菌由于反復與青霉素、鏈霉素、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接觸而逐漸產生耐藥性,而原發病又使患者抵抗力大大下降,所以,它們的蔓延與肆虐常會危險病人的生命。
④細菌耐藥性的改變: 抗生素的經常使用會使人體內外的細菌產生耐藥性。如葡萄球菌、腸道革蘭氏陽性桿菌、結核桿菌、痢疾桿菌之所以長久地肆虐人類,就是其耐藥性不斷增強的結果。從理論上講,細菌的進化永遠不會停止,因而對任何抗生素都會有產生耐藥性的可能。
目前,各大醫院在用藥上有一不容忽視的現象,就是使用抗生素的頻率太高、檔次太高,不但外科疾病使用廣泛,而且內科也廣泛使用,甚至治療感冒等常見病的醫生也大多離不開抗生素。有關權威人士不無憂心地指出:其實,有些病完全可以用其他毒副作用較小或無毒無害的藥品治療,如扭傷腫脹可采取外敷方法,一般疾病可用非抗生素替代,使之既能達到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又可降低醫療費用的支出。
當今,國外醫生是很少使用抗生素的。在歐美一些國家,只有主治醫師以上的醫生才有權開抗生素處方,并且控制得十分嚴格。反觀我國,即使是基層企事業單位衛生室,初級以下職稱者照樣可自由"支配"抗生素。據了解,有的醫院使用抗生素已到"一發而不可收"的境地,某兒童醫院門診對病毒造成呼吸道感染患兒抗生素處方的使用率竟高達95%以上。究其原因,一是醫生專業知識缺乏,對付疾病辦法不多,采用一"抗"治百病的簡單療法;二是唯"利"是圖,因為抗生素藥品價格較貴。
鑒于此,有關醫學專家呼吁:在看到抗生素不可磨滅功績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存在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要禁止濫用抗生素。應積極開發研制"綠色藥品",使來自大自然無毒無害的植物藥與礦物藥能大力造福于人類;利用我國中西醫藥結合和得天獨厚優勢,加速醫藥界"綠色革命的步伐"。
6.家庭濫用抗生素危害大
近年,隨著自我保健意識的提高,一些家庭在無醫生指導情況下,超范圍、無針對性地使用抗生素越來越普遍。更有甚者,有些人視抗生素為百病皆治的妙藥,動輒長期使用抗生素。家庭抗生素的使用不當,正在加速抗藥性微生物的進化。嚴酷的現實,已經引起全世界醫學家共同關注一個話題:必須停止濫用抗生素。這個問題,除了醫生們要注意,每一個家庭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臨床上,亂用、濫用抗生素現象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對疾病發病原因不明而亂用抗生素。如用抗生素治療流行性感冒和非細菌引起的喉痛和肺炎等,這些疾病均非細菌感染所致,應用抗生素實無必要且無效。
②隨意選用新型廣譜抗生素治療普通抗生素就能治愈的疾病。這種"大炮打蚊子"式的用藥方法,不僅易導致細菌耐藥,而且造成大量浪費。
③不辨明致病菌類型而盲目求新、求貴;術后長時間無休止使用抗生素;"撒大網"式的多種抗生素聯用等。
④由于對抗生素的作用機理、抗菌譜和藥代動力學參數等不明或知之甚少,臨床使用時,抗生素的選用及劑量、療程和給藥途徑等不當。
⑤對院內感染認識不足,使院內感染日趨嚴重,導致耐藥菌的廣泛傳播,增加了治療難度。
⑥藥品廣告的管理存在問題,大量媒介上可見抗生素廣告,病人上醫院指定醫生開廣告上宣傳的藥品,即用藥跟著廣告走。
⑦由于細菌培養標本的采取不規范,導致培養結果假陽性或假陰性,從而使醫生對細菌培養的可信度大為降低,選用抗生素時不愿作細菌培養。
⑧隨病人要求開人情處方;為了醫院創收,鼓勵醫生大量用第二代和第三代頭孢菌素等進口抗生素;或為了促銷,用手中的錢去換取醫生手中的筆等。
7.抗生素并非越新越貴越好
有些人錯誤地認為,藥愈新、價格愈貴,療效愈好,并以此作為用藥標準。這種用藥方法忽略了治療的針對性,即忽略了新、老各類抗生素物的作用特點以及同類而不同品種藥物之間的差別。以頭孢菌素為例,對于陰性桿菌,特別是產酶耐藥陰性桿菌引起的重癥感染(如術后感染、燒傷后創面感染等),頭孢菌素確是愈新愈好,三代頭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明顯超過二代和一代;但對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疾病如皮膚軟組織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三代頭孢菌素的療效卻不及一代和二代頭孢菌素。因此,不是在任何情況下,新品種抗生素都優于老品種。
還有一種不論感染疾病的輕重,盲目將高效品種抗生素用于一般感染的做法,不僅造成浪費藥物,還有可能誘導產生耐藥性,造成嚴重不良后果。例如不加選擇地將三代頭孢菌素作為常用抗生素使用,必然會誘導產生對多種第三代頭孢菌素交叉耐藥的高度耐藥菌。一旦人們因這種耐藥陰性桿菌引起嚴重感染,則病情難以控制,因為至今尚無一種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這類耐藥細菌。反之,在治療重癥感染時,如人為地規定先用便宜的常用藥,采取逐漸"升級"的做法也是不妥的。
因此,在臨床上,如能合理地使用抗生素物,則可降低耐藥菌的增長,有效控制耐藥菌感染。這對降低醫院內感染發病率和病死率,并延長有效抗生素的使用壽命有重要意義。
8.感冒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不少感冒病人就診時,向醫生點名要先鋒霉素、麥迪霉素、螺旋霉素等抗生素,其實,這是不妥的。
感冒的病因主要是病毒。人類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由各類呼吸道病毒引起的,由細菌引起的只是極少數。病毒是一類比細菌小得多,一般需要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的微生物。它們的生長特點是細胞內寄生,即侵入人的細胞后,躲在細胞內生長繁殖。目前使用的各種抗生素幾乎都很難進入細胞內,對病毒是完全沒有作用的。也有人說,感冒發熱,用了抗生素熱就退了,難道這不是抗生素的作用?其實感冒發熱,主要是因為病毒侵入了血液從而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而發生的反應。發熱,也正是人的防衛機能與入侵病毒進行"戰爭"的時候,從這個意義上講,發熱是好事而非壞事。包括發熱在內的免疫反應受到極為復雜和各種因素的調節,一般要持續3~7天,多數為4天左右。用或不用抗生素,均不能影響這一過程。隨著醫學科學和制藥工業的發展,現在已經有了一些能進入細胞內抑制病毒繁殖或殺滅病毒的藥物,如金剛烷胺、病毒唑、干擾素等,這些常能縮短感冒的病程。
病毒性感冒之所以不能濫用抗生素,還因為它會引起菌群失調和細菌耐藥。
目前,雖然治感冒的藥物種類很多,但對病毒性感冒都沒有特效。因此,有經驗的醫生不主張用藥,而要求患者多休息、保暖、多喝水。如發熱體溫較高,可用少量退熱藥物。當然,對于確診的細菌性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治療仍是必不可少的。這需要醫生的臨床及實驗室診斷、分析,切不可擅自服用抗生素。
9.發熱,同用抗生素沒有必然聯系
發熱,用抗生素治療,已成了不負責任醫患群體理所當然的事。孰不知,這種隨意性不僅不能帶來益處,而且會影響疾病的診治,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發熱,只是病的一種表現,可以由很多種疾病引起,一般是兩大類:一是感染性疾病和傳染病;二是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傳染病通常有敗血癥、結核病、瘧疾、傷寒、感染性心內膜炎、膽道感染、肝膿瘍、呼吸道病毒感染、慢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霉菌感染及其它感染。非感染性疾病主要有風濕熱、系統性紅斑狼瘡、惡性腫瘤、藥物熱及其它疾病引起的發熱,如皮膚炎、結節性多動脈炎、潰瘍性結腸炎等。
就其感染性疾病和傳染病引起的發熱而言,感染可以由細菌引起,亦可由病毒等引起,傳染病就更不用說。它們都可以有發熱癥狀,但治療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應強調的是任何一種抗生素對病毒引起的感染都是無效的。
由此可見,人們平時遇到發熱就吃抗生素是不科學的,甚至是危險的。曾遇到不少病人因咳嗽、低熱而自服抗生素藥物,因長時間不愈而到醫院就診,經查的是腫瘤,結果錯過了治療良機,造成終身遺憾。
10.慎用氨基甙類抗生素
常用的氨基甙類抗生素有:慶大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等。由于這些抗生素能治療由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的疾病,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然而,這些藥物對腎功能有一定的損害。對于已患有腎臟病且合并腎功能減退的病人和老年人來說,尤為嚴重,這些藥物可以引起腎小管壞死,發生危及生命的急性腎功能衰竭。為此,醫生特作如下提醒:
①腎臟病患者(如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高血壓性腎病,多囊腎等)和老年人,已出現腎功能減退時,原則上禁用氨基甙類抗生素;如無腎功能減退,應慎用氨基甙類藥物。病情確實需用,應隨時監測腎功能的情況,一旦出現腎毒性征象,應立即停藥。
②病人如有脫水、低鈉血癥、酸中毒、最近用過氨基甙抗生素時,應盡可能不用氨基甙類藥物。因為在上述情況下,用氨基甙類抗生素,其腎毒性更大。
氨基甙類抗生素還有如下一些少見副作用:
①過敏性休克 : 見于特異體質者,一般于肌注后5~10分鐘出現胸悶、心慌、頭暈、四肢麻木,繼之神志不清,血壓可降至6kpa以下。一旦出現這些表現,須即刻按抗過敏休克的原則和方案進行急救。
②皮膚紫癜:屬于藥物所致過敏性紫癜。紫癜多分布于四肢、對稱分批出現,顏色深淺不一,可凸出于皮膚,伴瘙癢,檢查可見皮膚劃痕征陽性,血中白細胞及嗜酸粒細胞增多。對于這類皮膚紫癜須及時停藥,給予止血及抗過敏治療,預后良好,可于一周內紫癜癥狀消失。
③血管神經性水腫 :亦與過敏反應有關。見于口服氨基甙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的2~3天后出現皮膚粘膜血管神經性水腫,主要分布于頭面部、胸腹部皮膚呈彌漫性彈性腫脹、潮紅。瘙癢明顯,常有抓痕。治療以抗組胺藥、激素口服或注射,重癥者需輸液等支持療法。
④溶血性貧血 : 系藥物性變態反應致紅細胞毒性、溶解、終致貧血。見于氨基甙類抗生素靜滴后,主要表現為寒戰、高熱、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皮膚輕度黃染,排出醬油色尿或糞便,檢查可見皮膚劃痕試驗陽性,紅細胞數減少但紅細胞脆性試驗正常。此類反應病情急,需早日確診并及時救治,少量輸血,以確保患者生命安全。
⑤腎性糖尿病 : 有報道使用丁胺卡那霉素5天后,患者出現口渴、伴多飲、多尿,空腹血糖增高,尿糖陽性,而患者無糖尿病史,既往亦無高血糖表現,故認為系丁胺卡那霉素所致。治療除及時停藥外,可按糖尿病治療原則,在控制飲食及運動療法基礎上,予以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
⑥精神失常:偶有發生,見于肌注或靜滴慶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數天后,多表現為興奮型精神失常,如興奮,躁動亂語,幻覺、幻視、失眠等,立即停藥或對癥處理后2~3天可恢復正常、預后良好。
⑦其它:癲癇樣發作,腎病綜合征等,亦需引起警惕。
11.孕婦如何用抗生素
孕婦用藥的主要顧慮是害怕藥物對胚胎和胎兒造成不良影響。目前已知在妊娠期,絕大多數抗生素對胚胎及胎兒均有不良影響,因此請記住:
①整個妊娠期禁用的抗生素: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萬古霉素等,對胎兒的耳產生毒性作用。多粘菌素、黏桿菌素等,對腎臟和神經系統有毒性作用,并能通過胎盤影響胎兒。四環素能影響骨骼生長發育,在妊娠晚期孕婦大劑量使用四環素可引起肝臟脂肪變性和造成孕婦死亡。⑷兩性霉素B、灰黃霉素等,對神經系統、血液、肝臟和腎臟有較大的毒性。灰黃霉素對胎兒有致畸作用,也可能引起流產。
②妊娠某階段禁用的抗生素:妊娠早期即妊娠12周內禁用氯霉素、乙胺嘧啶、利福平、磺胺藥等,妊娠28周后禁用氯霉素、乙胺嘧啶、磺胺藥和呋喃旦啶等藥物。因為氯霉素、利福平、乙胺嘧啶可致胎兒尿道和耳道畸形、耳聾、肢體畸形、腦積水、死胎及新生兒死亡。磺胺藥可致新生兒黃疸及溶血性貧血,呋喃旦啶可致新生兒溶血。
③整個妊娠期都可使用的抗生素: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紅霉素和潔霉素,這四類抗生素在妊娠期使用,對胎兒一般不會引起不良反應。青霉素類藥物在使用之前必須做青霉素過敏試驗,心免發生藥物過敏反應。
12.避孕藥不能與抗生素同服
如果避孕藥物與抗生素同時服用,那么避孕效果就要受到影響,由此而容易使避孕失敗。因為,抗生素進入體內之后,也是經過肝臟的分解,進入腸道后被吸收,然后進入血液循環,在這個過程中殺滅細菌,從而把病治好。當避孕藥與抗生素同時進入體內時,必然會抑制腸道內細菌的活動,使得細菌的正常活性降低,水解酶的分泌自然也就減少了,結果干擾了甾體激素在肝臟、腸道的正常循環,導致血液中甾體激素濃度降低,于是避孕藥物的效果就難以正常發揮了,從而容易使避孕失敗。
生病之后自然要用藥,不可能因為要避孕就不治病。那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一是先請教醫生,詳細說明自己服用避孕藥物的情況,包括服的是哪種藥、服藥的時間等等。然后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以及服用方式,切不可自做主張服用抗生素類藥物,以免用藥不當導致避孕失敗。
二是在服藥時間上可以利用"時間差",不要同時服用避孕藥物與抗生素,這樣兩種藥物交替發揮作用,就可以避免相互影響了。
三是在生病使用抗生素藥物治療期間,最好避免性生活,即使過性生活也要有所警惕,應想到避孕藥物的避孕效果問題,可以臨時采取一些避孕措施,以防意外受孕。
![]()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方(38) 白發方(70) 黃褐斑方(45) |
![]()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 |
月經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生診斷及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