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28 來源:中國醫藥報 作者: 我要糾錯
蒼耳子,首見于《神農本草經》,名葈耳實,系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干燥成熟帶總苞的果實。
歷代本草中不同程度地記載了蒼耳果實、根、莖、葉及蒼耳蠹蟲作為藥用的情況。其中關于蒼耳子的藥用功效古今基本一致,而關于蒼耳莖葉(蒼耳草)的功效與其果實作用相似,且蒼耳草毒性較蒼耳果實小,藥性和緩無升散過度、傷氣耗血之慮,大劑量(15g~20g)運用亦較安全。蒼耳蠹蟲又名蒼耳蟲、蒼耳子蟲,是寄生于蒼耳莖中的鱗翅目昆蟲幼蟲。古代醫藥著作《圣濟總錄》《本草綱目》等記載了蒼耳蠹蟲可作為一種外科藥物,用于治一切疔腫及無名腫毒惡瘡。
炮制及去毒方法
蒼耳子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燒、炒、蒸、搗等。一般認為經過炮制后,易于去刺,使藥物純凈,因蒼耳“毒性在刺勾上,去刺即除毒性”“去刺使其潔凈,便于藥用”。
蒼耳的炮制方法主要有以下4種:
生用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炒制 有微炒、炒令香和炒熟之分。取凈蒼耳子,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黃褐色刺焦時取出,晾涼,碾去刺,篩凈。用時搗碎。
砂燙法 目前蒼耳子炮制多采用砂燙法以取代傳統的清炒法。具體操作為:取通過20目篩的潔凈細砂,用量是以能掩蓋所加藥物為度。將砂置鍋內,武火加熱,砂炒至靈活狀態,投入去刺之蒼耳子果實,用中火炒至外表呈深黃色,有爆裂聲,取出,篩去砂,放涼,用時搗碎。砂燙法的火候更容易掌握,由于溫度較高且受熱面積大而均勻,故其炮制品在內在質量和外觀色澤等諸方面均比清炒法炮制品為好,成品藥香酥利于粉碎。
蒸法 首見于明《炮炙大法》“蒸用,搗去刺”。《普濟方》中亦有“蒼耳子,九蒸九曝,治風毒腳氣”的記載,以后沿用不多,僅見于清《本草述鉤元》“蒸過”,此法現已少用。
臨床運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蒼耳子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免疫調節、抗氧化、降血糖、抗過敏等作用。用于治療鼻炎、糖尿病、泌尿系統感染、頑固性牙痛、腮腺炎、皮膚病等。
在臨證配伍上,蒼耳子配伍辛夷、白芷、薄荷等,如《濟生方》蒼耳子散,用于治療鼻淵頭痛,不聞香臭;配伍仙靈脾、威靈仙、川芎、肉桂心,有祛風勝濕,活血定痛之效,治風濕痹痛,四肢拘攣;配威靈仙,可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配板藍根,祛濕通竅解毒散結,治療腮腺炎;配菊花、天麻,可平肝祛風,通竅止痛,治療眩暈頭痛;配夏枯草、谷精草,可治療肝陽上亢導致的頭痛;配黃芪,可有效降低蒼耳子的肝毒性,配伍比例蒼耳子與黃芪之比為2∶1;配伍白礬,口服同時用此藥液涂擦患部,治療頑固性濕疹。
蒼耳子用于內服,有小毒,煎湯4.5g~9g或入丸散。有資料認為,蒼耳子用量過大(成人用量在30g以上,或誤食鮮蒼耳子10粒以上、蒼耳苗50g以上,兒童食蒼耳子5~6粒)可引起中毒。使用不當易引起各臟器的損害,對心臟、肝臟、腎臟等實質性器官損害較為嚴重。不可長期或超量服用。
中毒表現及解救措施
蒼耳子服用過量,輕者有乏力、精神萎靡、頭痛頭暈、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發熱、顏面潮紅、結膜充血、蕁麻疹等;嚴重者可出現煩躁不安或者終日昏沉嗜睡,進而出現昏迷驚厥、心率快或心律失常、黃疸、肝大、出血傾向、尿閉、尿中出現管型尿和紅細胞等癥狀。
蒼耳子中毒后如能及時而有效地進行專業搶救,大多能迅速恢復健康。少數中毒嚴重或搶救不及時者,可因肝細胞大量壞死而致肝昏迷,以及腎衰竭而死亡。搶救方法如下:
如內服在12小時內無胃腸出血者,可催吐,然后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洗胃,洗畢,內服硫.酸鎂導瀉。量大超過4小時者應及早應用1%~2%溫鹽水高位結腸灌洗。
也可靜脈輸入5%葡萄糖氯化鈉及維生素C,以促進利尿,加速毒物排泄。如有心衰、肺水腫時應嚴加限制靜脈輸入量。
保肝時可服枸櫞酸,肌內注射甲硫氨基酸。肝大明顯或有黃疸時,可加右旋糖酐500ml靜脈滴注。心率慢時可用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抽搐時用10%水合氯醛20ml保留灌腸,有出血時給予維生素K、卡巴克洛、氨甲環酸或酚磺乙胺等止血劑,出血嚴重時可輸新鮮血液。
積極搶救休克和循環衰竭,血壓下降時,除補充血容量外,應吸氧并用多巴胺、間羥胺等升壓藥及強心劑。
中毒較輕者可用中醫藥治療。甘草30g、綠豆120g,煎湯500ml冷服。脈緩者用生甘草30g,煎水200ml;脈速者用生甘草15g、黑豆120g、綠豆20g,煎水500ml頓服。
給予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之半流質食物,禁用肉食。
(摘編自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常用有毒中藥的臨床研究》)
![]()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方(38) 白發方(70) 黃褐斑方(45) |
![]()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 |
月經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生診斷及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