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我要糾錯
中國、印度歷史悠久,兩國人民毗鄰而居,自古便有往來互鑒。兩國的傳統醫學也曾互通有無,互相借鑒。
有學者認為,中印兩國傳統醫學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并把中醫藥帶到了印度。此后,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增多,而中醫學與印度傳統醫學也隨著僧侶間的宗教交流以及商人間的貿易活動被對方熟悉、應用。
在科技部國際培訓項目“中醫藥臨床實踐與研究進展高級研討項目”(以下簡稱“培訓項目”)的支持下,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趙靜教授與印度B.J.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共同對印度中醫藥發展的現狀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中國中醫和印度阿育吠陀醫學有很多相似之處。
中國中醫和印度阿育吠陀醫學的相似之處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印度傳統文化則重視“梵我同一”。兩種傳統醫學的哲學思想都來源于宇宙創生論,中醫學的“天”和印度傳統醫學的“梵”都有創生萬物的含義,兩者具有東方文化與哲學思想的共性。趙靜教授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兩種傳統醫學都注重人與自然界和諧共存。我國的《黃帝內經》構建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印度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傳說是經闍羅迦和妙聞之手寫成《闍羅迦集》《妙聞集》和《八支心要集》而傳于世。《闍羅迦集》中的基本理論、草藥以及早期的疾病治療原則,和《黃帝內經》中的基礎理論、疾病的誘因、進展和惡化等內容有相似之處。兩種傳統醫學都以“五元素”(水、火、風、空間、土)和“五行”(木、火、土、金、水)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情況。
印度傳統醫學中的阿育吠陀醫學通過捫摸、切脈,看舌苔,觀察眼睛、膚色和尿液來診斷疾病,與中醫四診(望、聞、問、切)有異曲同工之處。
同樣,兩者都將藥物分為動物藥、礦物藥和植物藥,并根據藥物對人體的影響來治病。印度藥典和中國藥典中有許多相同的藥物記載,如香附、藏紅花和仙茅等,表明兩國在藥物方面也有交流。
在保健方面,兩者都提倡治未病和飲食療法,但中醫學中食補與藥補有別,印度傳統醫學認為藥補與食補無差別。
在非藥物療法防治疾病方面,印度以瑜伽鍛煉預防保健,中醫有太極拳、八段錦、導引等養生功法。
印度政府通過針灸立法
到了現代,中印兩國也非常重視傳統醫學的發展與交流。尤其是近年來,中醫藥及印度傳統醫學重新得到印度醫學界的關注,傳統醫學與現代西醫學相結合的結合醫學被用于多種疾病的防治中。這也是印度政府通過針灸立法的主要原因。
針灸是1959年由巴蘇華醫生帶入印度的。1996年,印度西孟加拉邦頒布《針灸療法體系法案》,針灸在當地合法化。
2003年,印度衛生和家庭事務部首次承認針灸是一種“治療方法”,但只有已取得對抗療法、順勢療法、瑜伽和自然療法、尤納尼和阿育吠陀的執業醫師才能進行針灸治療。
2019年2月21日,印度衛生和家庭福利部正式頒布法令,承認針灸為獨立的醫療系統。
據介紹,盡管針灸獨立合法的地位已被承認,但針灸的應用和發展在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針灸應用仍缺乏系統的行業標準,除針灸,中醫藥其他療法在印度尚缺乏發展空間。
據統計,近年來,頭痛、下背痛、失明和視力障礙以及其他肌肉及骨骼疾病是印度民眾面臨的主要疾病,而針灸在這些疾病的治療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并取得了一定研究證據,所以趙靜教授和參與研究的印度B.J.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建議,可以通過組織專題研討會、翻譯出版相關書籍等形式,向更多印度醫學專業人士展示針灸在這些疾病治療與研究中的應用與成果。同時,可以加大兩國針灸專業團體的合作與共享,幫助其在立法后快速完善相關行業標準與規范,促進針灸在印度的良好發展,并推動針灸教育的開展。
中印兩國應加大傳統醫學領域的交流合作
據來北京參加過培訓項目的印度北古吉拉特大學榮譽所長、B.J.醫學院Gadhavi博士介紹,印度主要面臨的非傳染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癥、心血管疾病以及失明;傳染性疾病包括:瘧疾、結核、腹瀉及急性呼吸道感染等。作為流行病學博士及世界衛生組織顧問,Gadhavi博士認為,到2025年,印度可能成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他告訴趙靜教授,他了解到中醫藥在二型糖尿病的治療中取得很好的成果,因此他希望與中醫藥專家就此開展交流與合作,并能在其學院開展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的相關研究。
趙靜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印度對本國傳統醫學比較重視,在262所醫學院校中,有98所傳統醫學院,其中44所設有阿育吠陀系,針灸及中醫藥的推廣可先通過與相關傳統醫學院校合作,開設相關學位教育課程,在當地培養高水平的針灸人才展開。同時,也可以通過開展國家間醫生、醫學生交流計劃,或設立中醫藥獎學金,吸引印度醫生來華進行學習或培訓。
近年來,中印兩國政府都越來越注重在傳統文化、傳統醫學方面的國際推廣,同時注重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中印兩國應打破壁壘、共同攜手,加大在傳統醫學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針灸、瑜伽、太極等非藥物療法的傳播;同時加大在草藥研發及非藥物療法領域的合作,開展聯合研究,為草藥及非藥物療法的應用提供更多循證醫學證據,在疾病防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趙靜說。(記者 張曼玉)
![]()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方(38) 白發方(70) 黃褐斑方(45) |
![]()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 |
月經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生診斷及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