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28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我要糾錯
“食藥同源”這個詞您可能并不陌生,但也不是隨意可以說的。它是指具有傳統食用價值,又列入國家中藥材標準中的動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既是藥材同時又是食材。早在上古時期,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就慢慢地發現可以充饑飽腹的食材,后來變成了食物,后來又發現對人類疾病有治療作用的就慢慢形成了藥物。應該說是先有食物后有藥物,而且有些物質既能充饑又能治病,這就是我們說的“食藥同源”。
“食藥同源”從戰國、秦漢時期開始,如今我國文件規定有“93+9”種
在馬王堆出土的養生方里就講到養生的一些概念,也就是說,戰國和秦漢時期的時候,就有了怎樣用食品來治療疾病的一些概念。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總結了前人的“食藥同源”的理論和實踐,衍生出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近現代隨著現代科學知識的引入,拓展了“食藥同源”的理論知識,同時現代科學技術和大量的臨床醫學實踐,也進一步證明了“食藥同源”的物質,兼具的藥效和營養功能。
目前,我國從法律層面已經對藥物和食物的界限進行了區分。衛生部《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衛法監發〔2002〕51號)規定了87種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以下稱食藥物質);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于當歸等6種新增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公告》(2019年第8號),新增當歸等6種物質為食藥物質;隨后又印發《關于對黨參等9種物質開展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國衛食品函〔2019〕311號),對黨參等9種物質開展食藥物質管理試點。至此,我國食藥物質形成了“93+9”的管理格局。
當今,全球的營養健康問題面臨重大挑戰,慢病死亡率占到了71%,所以對“食藥同源”產業也有重大需求。營養健康已經開始上升為我國國民首要需求,一般而言,人均GDP小于1000美元時,吃飽為首要任務;當人均GDP在1000到1萬美元之間時,由吃飽向吃安全的階段邁進;人均GDP超過了1萬美元時,食品營養健康上升為首要需求。
另外,國家對健康中國2030、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等,都為“食藥同源”產業提供了機遇。再有,自古以來食療一直都是預防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國“食藥同源”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
但是,不得不承認現階段有些問題亟待解決。按食品分類的“食藥同源”的食品,不能標識和宣傳任何的功能,也不能明確說明適宜的人群,給消費者的選購增加了難度。還有,相應法律法規缺乏也成為制約“食藥同源”食品產業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
從科研角度來說,基礎研究總體上比較薄弱,雖有豐富的資源,但沒有充分的挖掘。另外研究方法是過度使用西方醫學的方法學,這些研究的結果可能和一些中醫藥食材的中醫、中藥理論不相配。“食藥同源”食品目前也沒有嚴格的產品認定和特定的標識,所以“食藥同源”食品數據庫的建立顯得非常重要。
同時,食品也是中藥材。但中藥材現在也有質量下降很嚴重的問題。因為目前的中藥材種植大多照搬農作物的高產模式,但藥品中藥材的研發積累不足以支撐一個高產模式,因為作為中藥材首要的應該是確保它的療效,而不是產量。
還有一個挑戰就是“食藥同源”的物質認定的難度比較大,像云南的麩子就沒有被列入“食藥同源”的名單,但是它其實在當地廣泛食用。認定“食藥同源”的過程也很緩慢,甚至會無限期的擱置;也沒有充分考慮“食藥同源”物質兼顧食品和藥品的特殊要求。總體而言“食藥同源”產業處在起步階段,競爭力也不是很強,市場沖擊也很大。
針對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應該做好三件事
第一,把發展“食藥同源”的食品產業提升至一個戰略高度。國家應明確“食藥同源”食品的確切定義和相關標準。將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營養學相結合,傳統食療配方與現代食品工藝相結合,以普通食品形態為載體,生產出有效預防、控制甚至醫療慢病,調節亞健康狀態的營養食品。
第二,加強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促進多學科的交叉,加強營養功能因子的研究以及加工關鍵技術的研發。
第三,建立相關的數據庫,提高中藥材的質量,通過解析中藥材生長發育的遺傳特性,研究最適合生態環境和生長發育種植模式。
文/謝明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
![]()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方(38) 白發方(70) 黃褐斑方(45) |
![]()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 |
月經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生診斷及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