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28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我要糾錯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在我國古代,端午節是一個防病保健的節日。端午前后,人們往往會在自家門楣上懸掛幾株艾草或蒲草,以趨利避害,護主安康。正所謂“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因為端午節以后,天氣逐漸變得炎熱,蚊蠅開始滋生,五毒漸出。艾草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預防瘟病。
艾草經過晾曬、挑揀,就可以制作艾灸所用的艾絨了。中醫認為,艾灸可以“透諸經而治百病”,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除寒濕、回陽救逆、防病保健等功效。現代醫學也已證明,艾草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疫情期間,您不妨居家做一做艾灸,或可預防病毒和其他病原體入侵。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中國人用艾草驅邪祛病的習俗源遠流長。有的地方把艾草做成老虎的形狀佩戴在身上,叫戴艾虎。有的地方把艾草搓成長繩,再點燃了熏。還有的地方用艾葉泡酒。這些對艾草的應用在古代文獻中時常出現。比如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晉代《風土志》中記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
民間之所以有這些習俗,是因為艾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艾是純陽之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的作用,是止血的要藥之一,為中醫婦科常用藥物。民間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之一。《名醫別錄》最早將艾葉作為藥物記載:“艾葉,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
艾灸防治傳染病簡單有效
中醫有用艾煙防治傳染病的做法。晉代醫家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詳細記載了瘟疫暴發時“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令不相染”,便是以艾煙達到對空氣進行消毒的作用。艾條煙熏房屋,有預防上呼吸道感染、預防肺炎、消毒殺菌、驅蟲殺毒除異味等作用。艾絨在燃燒時釋放出大量的熱能和煙,可以殺滅引起流行性疾病的多種細菌和病毒。2003年“非典”時期,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日常清潔消毒之外,加用艾條煙熏。當時該院沒有發生死亡病例,交叉感染也幾乎沒有發生。
艾灸療法是通過艾絨燃燒產生的熱能,刺激體表穴位,通過經絡的傳導,補足正氣,激發和調動人體內在的抗病能力,起到扶正祛邪、回陽防疫的作用。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有這樣一段話:“凡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瘴癘、溫瘧、毒氣”也就是現代所認為的傳染性疾病。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艾葉存在揮發性油脂類物質,對肺炎鏈球菌、甲/乙溶血型鏈球菌和奈瑟氏球菌均有抑制作用。艾葉水浸劑或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及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根據本次新冠肺炎發熱、乏力、干咳、腹瀉等臨床表現,以及寒濕閉肺、疫毒閉肺、內閉外脫、肺脾氣虛的證候演變特點,同時參照中國針灸學會給出的灸法干預指導意見,我們建議,公眾居家期間可以嘗試用艾灸自灸足三里、內關、合谷、氣海、關元、三陰交等穴位,每穴灸10分鐘左右,或可提高免疫力。
居家艾灸的注意事項
灸法是有著上千年歷史的中醫外治法,其療效已經被歷朝歷代無數醫家臨床實踐所證實。艾灸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廉、效果顯著等諸多優點,但艾灸時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項,疫情期間若在家中用艾灸來做個人保健及預防,需注意以下幾點內容:
(1)施灸的禁忌部位:顏面部不要灸,關節活動處不宜用瘢痕灸(即將艾絨直接放在皮膚上燃燒的灸法),此外避開大動脈處、心臟部位、靜脈血管、肌腱潛在部位。
(2)外感溫病、陰虛體質、內熱體質、實熱證患者一般不宜施灸。
(3)空腹、過勞、過飽、過饑、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極度疲勞和對灸法恐懼者,應慎用艾灸。
(4)施灸的時間: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陰晴天也無須避忌。
(5)如果施灸后皮膚上沒有化膿、水皰,可以正常洗澡,如有灸瘡,擦澡時則應小心瘡面,不要過久浸泡,當心洗脫灸痂。
除上述注意事項以外,我們還需要注意,施灸后皮膚處出現紅暈是正常現象,但若艾火熱力過強,施灸過重,皮膚發生水皰時應到醫院以適當處理。還有的人艾灸后會出現突然頭暈、眼花、惡心、顏面蒼白、脈細手冷、血壓降低、心慌出汗,甚至暈倒等癥狀,這主要是因為初次施灸、空腹疲勞、恐懼、體弱、姿勢不當、艾炷過大、刺激過重所致。一經發現,要立即停灸,平臥。艾灸時還要注意通風、防火。
(作者:北京中醫醫院心血管科醫師)
![]()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方(38) 白發方(70) 黃褐斑方(45) |
![]()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 |
月經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生診斷及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