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1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冬季的到來,多變的天氣,稍微不注意就特別容易感冒,那么在這樣的季節里,我們應該如何預防感冒呢?中醫指出,防治感冒可從日常飲食入手,食用一些藥膳方來緩解感冒癥狀,或有效預防感冒,現在就為大家介紹5款中藥膳食,讓你有效預防感冒!
1、姜棗蘇葉湯:
生姜3克,大棗3枚,蘇葉3克,紅糖15克。將生姜切絲,大棗劈開,與蘇葉共裝茶杯中,沖入熱水200毫升,加蓋浸泡5分鐘,加入適量紅糖,攪勻趁熱飲用。服后躺在床上,蓋上被子,身體就會微微汗出,感冒癥狀就會減輕,服用一兩天就可以痊愈。
2、蔥姜大棗湯:
蔥白9克,生姜6克,大棗10枚。先將蔥白、生姜洗凈切絲,與大棗、粳米加水煎湯,乘熱服用,每日2次。療效同上方。
3、銀花大棗茶:
銀花10克,大棗5枚,菊花5克,沸水沖泡,代茶飲。本方清熱解毒,可治療病毒性感冒引起的發熱、咽痛等癥。
4、大棗豆豉湯:
大棗5枚,淡豆豉 15克,防風10克,水煎服,日 1劑。10劑為 1個療程。本方補氣散寒,可用于反復感冒的患者。
5、大棗芫荽湯:
大棗5枚,芫荽10克(干品6克),白蘿卜15克,生姜5克。將生姜、蘿卜洗凈切絲,芫荽洗凈切斷,大棗切開。先煮大棗,待大棗膨松后加入余品,微煮食用,每日2~3次。可預防感冒。
除了這5款藥膳外,感冒了還可以按摩相關的穴位,有助于緩解感冒癥狀或預防感冒。
風寒型按揉印堂、太陽、迎香,分抹前額,拿按合谷、外關,以人體出汗為度,然后用力拿捏風池、肩井,依次按揉中府、風門、風 池、肺俞(每穴操作時間為1~2分鐘),接著再按揉上背部1~2分鐘, 最后拿捏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1~2遍。
化熱型按揉印堂、太陽、迎香,分抹前額,然后從肩部沿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向手指末端拿揉1~2遍,重點按揉曲池、尺澤、外關、合谷、魚際,拿揉風池,再著力按揉中府、天突、膻中,拿捏肩井,按摩上背部1~2分鐘,并點按大椎、肺俞(每穴操作時間為1 ~2分鐘),拍打上背至兩肩5遍,并沿督脈和膀胱經從上背部向腰部拍打5遍。
治療原理 風寒型按摩印堂、迎香,分推前額,能止頭痛、通鼻竅;按肺俞 與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陰經交會穴),乃俞募相配,能宣肺解表, 止咳嗽,除鼻塞;按風門(足太陽經與督脈交會穴),可散風止咳,除熱,止頭痛、項強;按揉拿捏風門、風池(足少陽、陽維之會)、肩井(足少陽、陽維之會),可解表散寒止頭項疼痛;按揉合谷(手 陽明經之原穴)、外關(八脈交會穴),可疏風清熱、舒筋活絡,能加強解表之力。
化熱型點按大椎(諸陽之會)能宣通三陽經氣,具有良好的解熱作用;按風池可疏風散熱解表;按曲池(手陽明經之合穴)、合谷能 瀉肺熱,除咳嗽并消除咽喉腫痛;按膻中(手、足陽明經交會穴)、天突(陰維、任脈之會)可止咳,消除咽喉腫痛。
中醫推拿按摩治療上述普通感冒,輕證3~4次即可痊愈。在操作時當避風寒。同時,患者也要在飲食起居上注意防寒保暖,多飲開水,避免過度勞累。由于按摩治療一般無不良反應,所以這種方法尤其適 合小孩、老人和準備孕育者。對于孕婦,在醫生的指導下可減除合谷等穴。
大椎穴:大椎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是督脈與身體十二正經中所有陽經的交會點,總督一身之陽,是解表退熱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針點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約推100—300次。
十宣穴:即十指尖,共10個。十宣穴急救用途較多,民間廣泛應用于熱病、癲癇、小兒驚風等。高熱時,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出血3—5滴為宜。
曲池、合谷、外關穴: 曲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為曲池。合谷俗稱“虎口”,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凹陷中。曲池與合谷均屬于手陽明大腸經,既能疏風解表,又能清瀉陽明。外關在腕背橫紋中點往上取兩橫指。外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是解表退熱的要穴。用毫針刺這3個穴,能降體溫。也可按摩這3個穴,同時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向上推向肘部約300次。
![]()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方(38) 白發方(70) 黃褐斑方(45) |
![]()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 |
月經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生診斷及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