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1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現在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頸椎問題,可以說頸椎保養是預防遠勝于治療,我們可以通過自我檢測,看看自己頸椎有沒出問題!正常的頸椎活動范圍是:屈曲(低頭)35°~45°,后伸(仰頭)35°~45°,左側屈45°,右側屈45°,左側旋轉60°~80°,右側旋轉60°~80°。如果運動障礙,是亞健康的表現。
低頭、仰頭障礙
低頭(屈曲)運動障礙:多見于生理曲度加大,或者生理曲度消失。如果不及時調理,就會出現頭暈、頭痛、血壓波動(偏高或偏低)。
仰頭(后伸)運動障礙:多見于頸椎椎曲消失,甚至反弓,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會伴有頭暈、頭痛,如果不及時調理,嚴重的會導致椎管狹窄。
自我康復法:虎項擒拿式。
防治機制:此為頸肌自我按摩推拿的方法,可使粘連松解,缺血者增加血運,提高肌容積,增強肌張力。
體操方式:直立稍仰頭,雙手合攏頸后,用腕關節拿捏頸后肌肉,并提拔8×4次。
注意事項:掌力要沉穩,不要拿傷皮膚。
側屈運動障礙
多見于頸椎椎體移位、側彎,左側屈障礙者多是椎體向右旋轉,向左側彎;右側屈障礙者多是椎體向左旋轉,向右側彎。椎體旋轉、側彎,如果不及時調理,椎體的旋轉、側彎會引發疾病:發生在下段頸椎,往往伴有肩背痛和上肢麻痹;發生在上段頸椎多伴有頭暈、頭痛。
自我康復法:側頸雙肩松胛式。
防治機制:側屈后,可使屈側肌肉松弛,伸側肌肉緊張,松肩運動使其各組肌肉起止點受到牽拉、抖動,松解粘連、恢復肌力。
體操方式:正立、自主側頸,雙手下垂,抖、搖動雙肩帶胛,先前搖8×2次,再后搖8×2次,上下抖動8×2次。
注意事項:如松肩過程,自感有麻痹者,為已有肌肉粘連,應加大力度。
旋轉功能障礙
多見于頸椎曲度消失、變直甚至反弓的狀態。如果不及時調理,向左旋轉障礙會出現胸悶、心跳癥狀,向右旋轉障礙會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下降的癥狀。
自我康復法:抱肩轉胸式
防治機制:運動肩胛內大、小菱形肌對胸椎中軸位的穩定作用(左右平衡),左右轉動胸廓,調節肩胛內肌肉對胸椎的平衡力,糾正胸椎關節錯縫。
體操方式:正立、雙手抱緊兩肩,左右轉搖胸廓各8×4次。
注意事項:轉胸時,盡量腰胯不動。
抱背轉胸式
防治機制:雙手抱腰背部,以穩定二組肌肉交匯處,轉動胸廓,使之肌力協調平衡,久坐充血可消散,損傷可恢復。
體操方式:正立,雙手轉向背,掌心按壓腰背部,轉動胸廓,左右轉動各8×4次。
注意事項:轉動胸廓,頭頸隨轉但骨盆不轉。
拍墻松筋式
防治機制:可調整胸椎側彎繼發頸曲紊亂。
體操運動:直立兩手抱肩,背斜靠墻,立正將背往墻上拍打,(也可在靠背椅上拍打),力度以自我感覺無痛苦,每次拍打50~100下。
注意事項:有冠心病和支氣管哮喘者慎用,如心臟病做了支架手術者禁用。
白領教師學會兩招拯救頸椎
白領,教師,司機等有頸椎病不足為奇,治療頸椎病重在預防,多運動多伸展,才能更好地預防頸椎病來襲。防治頸肩不適、頸椎病的關鍵是調整姿勢和加強功能鍛煉。說到后者,平時堅持練兩個簡單的動作就行。
頸椎勞損,主要是穩定性下降,進而出現骨質增生、韌帶勞損或鈣化、關節錯位等,最后影響到脊髓、神經、血管,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頸椎的穩定性依靠肌肉、韌帶、關節囊來維持,這些組織在中醫眼中都稱為“筋”,通過鍛煉可以加強。
第一個動作叫“與項爭力”,方法是:兩只手放到頸后,用力向前拉頸部,頭部則用力向后仰,同時兩手的食指、中指從上到下依次按壓第一節到第七節頸椎的突起。每次堅持30~60秒,每天做10次。通過自我力量對抗,能鍛煉頸部肌肉,從而加強頸部的穩定性。這個動作在急性期做,還可以起到緩解肌肉痙攣的作用。
第二個動作叫“聳肩后旋”,顧名思義,就是先聳肩,再做肩關節的后旋。這個動作主要鍛煉的是肩關節周圍的多組肌肉。長時間伏案的人總愛窩在辦公桌前,常會感到后脖頸和肩膀的部位發緊,這種頸肩不適往往是頸椎病最早的表現。聳肩后旋的動作與平時的姿勢相反,能加強肩部、背部的肌肉力量,從而達到防治頸椎病的效果。此動作10次為1組,每天練習10組以上,效果顯著。
經常久坐,站立時間長的人需多保護自己的頸椎,頸椎患病很容易導致供血不足等情況,大家需要引起重視,平時保持適當運動量,科適當運用按摩等方法舒緩緊張,及時給頸椎減壓,能讓你的頸椎經久不衰,保證健康不減分。
![]()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方(38) 白發方(70) 黃褐斑方(45) |
![]()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 |
月經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生診斷及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