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18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吃太多油膩的食物、睡眠質量不好、生悶氣都會導致肝火旺盛,那么,你對肝火旺盛了解多少呢?如何應對呢?
什么是肝火
肝火是肝陽的表現(xiàn)形式,“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氣屬于陽,肝氣就是指肝的陽氣,通俗地說就是功能的外在表現(xiàn)。它在正常狀態(tài)下是維持肝臟各項功能的原動力。
肝火旺是指肝氣亢盛之熱象,多因七情過極、肝陽化火或肝經蘊熱所致。可表現(xiàn)為肝臟之熱,又可表現(xiàn)為肝經之熱。肝為“將軍之官,罷極之本”,“體陰而用陽”,若肝火旺盛,可見頭暈、面紅、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邊尖紅、脈弦數(shù),甚或昏厥、發(fā)狂、嘔血等。
肝火旺盛八大表現(xiàn)
1、肝火上炎:是指肝火病癥中表現(xiàn)為上部有熱象或具有上沖性特點者,如頭暈、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邊尖紅,甚或昏厥、發(fā)狂、嘔血等。中醫(yī)認為火有“火性炎上”的特點,因此多表現(xiàn)為人體上半身的病癥。治宜疏肝降火為主,可用天麻鉤藤飲等。
2、肝火耳聾耳鳴:見于《醫(yī)學元要·耳》。耳聾之因于肝火上攻,致耳鳴善怒、面赤、口苦脅痛、耳竅脹塞、脈弦者。因肝腎同源,腎開竅于耳,故肝火可致耳聾。治宜清肝降火,可用龍膽瀉肝湯等方。
3、肝火眩暈:眩暈的一種,見于《證治匯補·眩暈》章。由于腎水虧少,肝膽相火上炎所致。癥見頭暈頭痛,面紅升火,口苦目赤,舌質紅,脈弦數(shù)。可見于現(xiàn)代高血壓病、腦動脈粥樣硬化癥等。因肝開竅于目,肝經上行于巔頂。偏火旺者,宜清肝瀉火為主,用龍膽瀉肝湯;偏陰虛者,宜滋陰降火,用知柏地黃丸。
4、肝火不得臥:見于《病因脈治》卷三,指肝火侵擾所致的失眠。多由思慮過度、惱怒傷肝,氣火拂逆,或肝血耗傷,神失所守而成。因“肝藏魂”,肝火旺則神不守舍。癥見夜臥不寧,善驚,口渴多飲,脅肋時脹,或小腹季脅引痛,痛連陰器,脈弦數(shù)。治宜疏肝清火為主,可用疏肝散或龍膽瀉肝湯等方。
5、肝火月經先期:經行先期證型之一。出自《婦人良方》,病因郁怒傷肝,肝郁化熱,熱擾沖任,迫血妄行所致。癥見經行先期,經量時多時少,色紅或紫,或有瘀塊,乳房及小腹脹痛,煩躁易怒等。治宜疏肝解郁清熱,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6、肝熱自汗:自汗之一,見于《證治匯補·汗病》章。因肝熱所致,常兼見口苦多眠。治宜清肝斂汗,可用逍遙散加減。
7、肝火頭痛:頭痛病證之一。因肝火上擾所致,見于《類證治裁·頭痛》,“內風擾巔者筋惕,肝陽上冒,震動髓海”。癥見頭角及巔頂掣痛,眩暈煩躁,易怒,睡眠不寧,脈弦等。治宜平肝潛陽為主,用天麻鉤藤飲、珍珠母丸等。若兼肝膽火盛者可予龍膽瀉肝湯或當歸龍薈丸等。
8、肝熱惡阻:惡阻證型之一。因孕后血聚養(yǎng)胎,沖脈氣盛,沖氣挾肝胃之氣上逆所致。多見于平時性情急躁的婦女,癥見嘔吐苦水或食入即吐、眩暈口苦等。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嘔。可用加味溫膽湯(陳皮、制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實、竹茹、黃芩、黃連、蘆根、麥冬)。
肝火旺盛怎么辦
肝火偏旺者類型甚多,不好辨別,中醫(yī)主張,肝火旺者,日常飲食以清淡為主,少食辛辣和油膩食物,也可以吃一些疏理肝氣、養(yǎng)肝柔肝的食物進行調理。
1、肝火上炎
上火癥狀:睡眠多夢、目赤腫痛、口苦口渴等。病因多為肝氣久郁,或吸煙喝酒過度,或因過食甘肥辛辣之物所致。
降火食物:要適量多吃清肝瀉熱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西紅柿、綠豆、綠豆芽、黃豆芽、芹菜、白菜、包心菜、金針菜、油菜、絲瓜、李子、青梅、山楂及柑橘等。還應戒煙限酒、忌食甘肥辛辣的食品。
2、脾虛肝乘
上火癥狀:身倦乏力、食少腹脹、兩脅脹痛、大便稀溏等。病因多是由于脾氣虛弱,肝氣太盛,影響脾的運行功能所致。
降火食物:飲食上應多吃一些有健脾益氣功效的食物,如扁豆、高粱米、薏米、蕎麥、栗子、蓮子、芡實、山藥、大棗、胡蘿卜、包心菜、南瓜、柑橘、橙子等食物,以健脾理氣為主。
3、肝郁氣滯
上火癥狀:頻頻嘆氣、胸脅脹痛或串痛等。肝郁氣滯癥的病因多是郁悶、精神受到刺激或因精神創(chuàng)傷史所致。
降火食物:可多吃些具有疏肝理氣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蓬蒿、西紅柿、蘿卜、橙子、柚子、柑橘、香櫞、佛手等。
要針對病因采取疏導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還需調節(jié)神志和情志。
![]()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huán)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fā)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fā)方(38) 白發(fā)方(70) 黃褐斑方(45) |
![]()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 |
月經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yī)生診斷及醫(y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lián)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