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習慣把具有鎮靜催眠的安定類藥物稱為“安眠藥”。現今社會競爭劇烈,人們生活和工作壓力大,容易出現失眠、抑郁、焦慮等精神癥狀,不少患者都與安眠藥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難以割舍的“老朋友”。但是,在緩解精神癥狀的同時,長期服用安眠藥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近日,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警告老年癡呆患者服用安定類藥物會增加死亡風險。這一警告使得安定類藥物又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目前臨床普遍使用的安定類藥物有安定(地西泮)、舒樂安定、阿普唑侖、勞拉西泮等等。但是,在緩解精神癥狀的同時,要警惕長期服用安定類藥物的潛在風險——
慢性蓄積中毒
引起安定類藥物蓄積中毒的原因很多,有些病人單一用藥時間太久,長達數年;有的因耐受作用而盲目加量,甚至超過安全界限;有的病人服藥過程中突然停用,引起焦慮、緊張、失眠等戒斷反應,誤以為舊病復發而恢復用藥,長期難以撤藥;有的盲目聯合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安眠藥物,導致毒副反應增多。中毒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思維遲緩、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以及頭痛、眩暈、肌無力等癥狀。
產生耐受性和依賴性
長期單一使用安眠藥,由于耐受性作怪,患者服用一段時間后常常要加大劑量才能達到原來的催眠效果,而且患者對藥物易形成依賴性,一旦突然停藥會引發難以忍受的戒斷癥狀,表現為少服一次即感到難受,停藥后1~3天即會出現焦慮、失眠、易激惹、頭痛、胃腸功能失調及厭食等。不少患者往往因此陷入了非吃不可的怪圈。
記憶力減退
長期單一服用安眠藥,可使人認知能力降低,記憶力和智力減退。例如有些人服用安眠藥后沒有立刻睡著,還能繼續做事、與人交談,過了一陣子才睡著。但第二天起床后,對于做過的事忘得一干二凈,好在這種失憶只是暫時性的。這種情況老年人更明顯。研究表明,長期服用安眠藥與老年性癡呆的發病有一定關系。
睡眠異常
服用安眠藥后的睡眠與正常睡眠不完全相同,病人往往有噩夢多、定時早醒或白天嗜睡現象,對體力和精力的恢復均不利。
呼吸抑制
臨床上這種副作用相對比較少見,但當患者有某些呼吸系統或神經系統的疾病時,使用安眠藥可能造成呼吸抑制。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綜合征的病人,往往因睡眠差而被當作失眠癥,錯誤地給予安眠藥治療,結果可使病情加重,甚至發生睡眠中呼吸暫停時間過長而死亡,這類病人應禁用。另外,由于安定類藥物主要在肝臟代謝分解,通過腎臟排泄,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和老年人由于代謝排泄慢,延長了藥物半衰期,應減量慎用。
肌肉過度松弛
安眠藥會壓抑脊髓的神經,有中樞肌松作用,醒來后人們就會覺得全身軟綿綿的,一點力氣也沒有。對于老年人,要防止在起床時因為無力而跌倒。
那么,患者應該如何正確服用安眠藥物呢?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專家提醒:一是病人應擺正心態,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安定類藥物,既不能因其副作用而敬而遠之,也不要抱過高的希望,幻想“藥到病除”,應查明原因,對癥下藥。二是注意合理用藥,盡量避免長期使用,勿長期單一用藥,應選擇幾種交替使用,以減少依賴性;藥物使用超過兩周不能突然停藥,癥狀減緩后,應在醫生指導下逐漸減量;在使用安定類藥物時要嚴密注意藥品各自的禁忌癥和副反應,有異常反應要隨時就診,以便醫生及時調整劑量或換藥。三是多種療法同時干預。消除不良的睡眠習慣,積極采用藥物治療以外的方法配合治療,如心理療法、穴位刺激療法以及行為療法等。堅持綜合治療,重建正常的睡眠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