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解熱鎮痛藥有誤區
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用來退熱和止痛的藥物很多,像阿司匹林、泰諾林、撲熱息痛、扶他林、芬必得等都是很多家庭里的必備藥。感冒發燒、頭疼腦熱,或是磕著、碰著了,肌肉疼、骨頭疼,還有關節痛、牙痛、風濕痛,甚至某些女性的痛經問題都會用到它們。
在接受采訪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栗占國教授說,對于解熱鎮痛藥,不少人都存在著用藥誤區。有些人不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發燒或疼痛,都會服用解熱鎮痛藥來退熱;有些人則根本不考慮自己的體質和原來存在的疾病,隨便使用某種解熱鎮痛藥,其實,這都是不對的。栗教授說,解熱鎮痛藥是不能隨便吃的。
的確,解熱鎮痛藥的適用癥很廣,種類很多,成分也比較多,比如我們常見的非處方藥阿司匹林的化學成分為乙酰水楊酸;撲熱息痛為對乙酰氨基酚;而芬必得則是緩釋布洛芬。其藥物成分不同,功效上也略有差異。栗教授說,前列腺素是身體產生的主要炎性物質,而前列腺素的釋放又與一種叫做環氧合酶的物質直接相關,解熱鎮痛藥恰恰是通過抑制環氧合酶和前列腺素,達到抗炎、止痛、解熱的目的。
不良反應要重視
不過,有研究發現,前列腺素等炎性物質雖然是造成炎癥的“罪魁禍首”,但它同時還能起到保護胃部、擴張血管等多種有益的作用。所以,當使用此類藥物時,幾乎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輕重不等的不良反應。簡單分類主要有:
1.胃腸反應。輕者表現為惡心、嘔吐、反酸和腹痛等,重者則會出現潰瘍、出血或穿孔。
2.肝腎毒性。老年人、高血壓、動脈硬化及慢性腎病的患者,因應用解熱鎮痛藥不當而誘發肝腎功能異常的更為常見。
3.過敏反應。對阿司匹林產生過敏反應的幾率可達到0.2%,主要表現為休克、哮喘、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而對阿司匹林過敏的人,通常對其他此類藥物也很敏感,所以應盡量避免使用。
4.頭痛、頭暈,及無菌性腦膜炎。
5.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等。
基本的使用規則
鑒于此,栗教授特別提醒,服用解熱鎮痛藥應該遵循一些使用原則。首先,解熱鎮痛藥屬于對
癥藥,而非治本的藥物,所以應該在能夠確定致病原因的情況下再使用,否則可能有掩蓋病情的可
能。發燒是很多病癥的表現,如各種感染、腫瘤、自身免疫病等,每一種病都需要不同的治療藥
物和方法,如不分清原因,就貿然用解熱鎮痛藥退熱,會妨礙診斷,貽誤病情。當然,如果單從解
熱的角度來說,若能確認是由于感冒而引起的發熱,比如發熱的同時伴有鼻塞、咽喉疼痛,有明確
的致病原因,就可以使用解熱藥退熱;若是不明原因的發熱,且沒有其他癥狀,則最好到醫院進行
檢查。
此外,即便要服用此藥,也該秉著小劑量、短療程的原則,因為長期服用不僅起不到控制病情
的作用,還會對人造成傷害;老人、小孩更要在醫生指導下酌情減量以盡可能減小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