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孩子科學用藥?這可是一門科學。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都存在著一定的用藥誤區。一下這些雷區,作為父母親的你,是否也曾誤入其中呢?
雷區一:藥品亂用與濫用 不少家長在孩子出現某些疾病征兆時,會根據癥狀自行為孩子用藥。也有不少家長為預防孩子生病而隨意使用預防性藥物。這種不科學的用藥方式會給孩子帶來極大危害。預防性用藥可能會引發某些不良反應。當孩子出現不適癥狀時,家長最好不要自己用藥,即使是非處方藥,也要特別注意。在經過醫生的診斷后用藥是最合理的。而隨意亂用或濫用藥物則可能會加重孩子的病情。
雷區二:過度信賴輸液
輸液室區別于口服給藥、肌肉注射以外的一種給藥方式。它利用液體的靜壓原理,將藥液通過靜脈輸入體內,具有起效快、療效顯著的特點。生活中有不少家長,在孩子罹患諸如傷風、感冒、咳嗽、腹瀉等疾病時,盲目迷信或信賴輸液。事實是,過度輸液會嚴重影響到小兒的生長發育和生命安全,造成諸如微粒污染、水中毒、輸液反應等后果。兒童身體尚處于生長發育期,藥物進入人體后在體內的代謝過程還不完善。濫用輸液的給藥方式,會大大增加孩子抗藥性與過敏反應的危險性,從而引起種種輸液不良反應的發生。
雷區三:濫用抗生素 小兒易患感染性疾病,是抗生素使用的主要群體(全身抗感染占50%)。我國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記錄顯示,我們國家的藥物不良反應1/3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抗生素在殺死有害細菌的同時也會殺死人體內的常住有益菌群。兒童是濫用抗生素的最大受害者。抗生素的濫用導致兒童身體里面細菌耐藥率增高,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兒童常用抗生素可產生嚴重耳毒性、腎毒性、肝毒性、菌群失調、二重感染、過敏反應、免疫干擾作用等后果。
雷區四:劑量添加不科學 一些家長對孩子的病情不視輕重,不遵醫囑,也不閱讀藥品使用說明書,誤以為多吃總比少吃見效快,結果使孩子服了成人的藥量。要知道,一藥三分毒,給孩子超過合理用量的藥,很可能造成急性或蓄積性的藥物中毒。這樣藥品非但沒讓孩子病愈,反而更加危害孩子的健康,嚴重時還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
雷區五:使用成人藥物
有些家長在孩子生病時會給孩子吃一些成人用的抗生素藥、感冒藥之類,雖然劑量減半,但這也是不妥的。因為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藥物解毒的酶系統、代謝系統均未發育成熟,許多藥物對兒童不宜。例如,氟哌酸可引起兒童關節病變,影響其生長發育;感冒通中的有效成分雙氯芬酸對腎有損害,并可引起急性血小板減少。
雷區六:藥品說明書不識讀
許多家長在給孩子用藥時從不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對于藥品使用方法、劑量、用藥注意事項等都缺乏系統的認識,常常是憑借經驗來給孩子用藥。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引起用藥不良反應的產生。其實藥品說明書是對藥品主要特性的介紹,是家長合理用藥的科學依據,任何時候家長都需要了解藥品說明書,清楚用藥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