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云南省魯甸縣龍樹鄉的126名小學生,在接種疫苗后出現了頭昏、肚子痛等反應,其中35人反應嚴重。父母慌了,老師急了:這該不是疫苗出了什么問題?隨后,專家立刻展開調查,一致得出結論:疫苗沒有問題,學生們出現的反應屬于群體性心因性反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癔癥”。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的相關專家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每年,我們國家都會發生幾起學生因集體接種疫苗,而出現異常反應的事件。其中最受大眾關注的一次,發生于2005年6月底,安徽泗縣因擅自進行集體疫苗接種,導致群體性心因性反應,當時有300多名小學生接受了治療和住院觀察。
專家指出,要預防群體性心因性反應并不難,但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第一,8—12歲兒童正處在心理發育階段,容易出現心理波動,因此最可能出現異常反應。給他們接種時,一定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操作。
第二,準備一間小屋子,盡量做到一個孩子接種時,沒有其他孩子在旁觀看。同時,房間要通風,不能悶熱。
第三,不要空腹接種。
第四,一旦有人出現異常反應,應立即疏散其他兒童,并將患兒隔離起來,運用暗示療法消除他的恐懼心理、穩定情緒。此外,最好不要進行醫療檢查,以免加重對孩子的刺激,導致更嚴重的不適癥狀。“在最初階段,只要將有不良反應的兒童處理好,就容易遏制其擴散。反之,越是緊張,形勢越容易惡化。”
據《美國網絡醫學博士》報道,美國康涅狄格大學醫學院尼爾·謝克特教授認為,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讓孩子順利地接種疫苗。
對孩子來說:
2歲以上的孩子接種疫苗前,要給他們一段心理調整期,告訴他們接下來要干什么,會有什么樣的感覺,以及接種疫苗的必要性;對6個月以下的孩子而言,要給他們點“甜頭”:在接種前給他們喂點糖水,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太過焦慮、恐懼的孩子有時需要注射麻醉藥,但這是下下策,萬不得已時才能考慮。
對父母來說:
在接種過程中,應該和孩子呆在一起;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運用不同的方式分散其注意力,比如給他講故事、不停說話,教他深呼吸等;不用給孩子道歉,過分安撫孩子反倒會讓他不安。
“父母還要注意,越是心疼、呵護孩子,越可能激起他們的不適,所以父母也要擺正姿態。”尼爾·謝克特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