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草藥作為我們的國寶之一,數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醫療健康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可這一古老的國粹也因為其自身的不足,很長時間以來飽受著世人的爭議。
單就幾千年來配制中藥一直靠“手抓戥稱”(戥:děng,一種小秤),容易出現稱不準、分不勻等弊端,就讓不少人放不下心。為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兩年前 就開始了小包裝中藥飲片的推廣試點,目的就是想改掉傳統抓中藥方式的不科學性。如今,這一制度推行得如何呢?一位讀者的來電再次引起了記者對該制度的關 注。
患者投訴 手抓配中藥出現劑量偏差
日前,一位讀者打來電話說,他的一位長輩在豫東某中醫院抓了7劑中草藥,回家仔細一看,竟然發現其中的某種藥材,在一劑藥里的數量有另兩劑藥的總和那么多,他因此非常擔心煎服后的最終療效。
讀者的這番話,讓記者突然想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早在2007年8月份起,就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了19家中醫院,開始了小包裝中藥飲片的推廣試點。2008年 9月,又專門下發了《小包裝中藥飲片醫療機構應用指南》,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小包裝中藥飲片,其最初和一貫的考慮就是為了避免傳統手抓戥稱配制中藥所造 成的稱不準、分不勻、效率低等問題。
如今,小包裝中藥飲片在省會鄭州各中醫院推廣情況如何呢?記者為此展開了相關調查。
記者探察 多數中藥房配藥仍靠手抓
在省會鄭州某中醫院,記者跟隨一位要抓藥的患者,走進了該醫院的中藥房。透過小窗口遞上藥方后,工作人員讓患者坐那兒等候,等叫到自己的名字再來領藥。
透過窗口記者觀察到,藥房最里面是一排排列整齊的抽屜式中草藥柜,中間是一張專門用來擺放鐵簸箕的寬大桌案,藥劑師人手一桿戥子,不時地根據中草藥柜子門 上的藥名打開抽屜,取出若干藥材放在戥子里面稱量,而后再用手抓一些,分別放進桌案上的鐵簸箕里(有的藥劑師是抖動戥子使藥物落入鐵簸箕),藥材湊齊后, 每個鐵簸箕里的藥物就是一服,用牛皮紙袋裝起來。
一位剛買過藥的老大娘,在已經離開醫院后好像突然發現了什么問題,再次用報紙包著剛買的中草藥,找到藥房里的工作人員問:“我看醫生開的藥方上有烏骨藤 (音)這味藥,可在這服藥中好像并沒有發現呀,你給看看是咋回事?”藥劑師打開藥包,一點點地將這味藥找出,指給老大娘看,老大娘才放心地包起藥離開了。
省內一位知名老中醫告訴記者,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根據患者體質、病情開出不同的藥方,一服藥中至少有十幾種藥物,對每種藥物的劑量要求非常準確,如果藥劑師稱不準、分不勻難免會影響療效。
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藥劑科科長王鳳杰說,為了避免分藥不均的情況,醫院一般都會要求藥劑師在分藥時采用等量遞減的方法,也就是說藥物分至每劑藥后,都要再次稱量一下確保劑量準確。
河南省中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趙旭也說,他們醫院的做法是,不定時抽檢每劑藥的劑量,發現稱不準、分不勻的情況,將會對藥劑師進行處理。不過,如今很多中醫院 都推出了免費代煎藥的業務,只要總劑量準確,煎好藥后按照固定規格灌裝,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藥物分不勻的情況出現,藥物的療效也能得到有效保證。
放眼國內 小包裝中藥飲片正在推廣
據悉,正是為了避免傳統中藥配制過程中的弊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自前年開始在國內大力推廣小包裝中藥飲片,由于這種小包裝飲片的包裝上清晰地印有藥材名 稱、每包克數、產地、生產廠家等信息,患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服用了什么藥,服了多少,患者也可根據包裝上的標志自行核對藥品與處方有沒有錯,有沒有少。 自然也就能很好地避免稱不準、分不勻的情況發生。
自2007年8月開始推廣小包裝中藥飲片后,當年即有19家中醫院被確定為試點單位,隨著2008年《小包裝中藥飲片醫療機構應用指南》的出臺,參與試點 的省份和醫院又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和推廣。兩年來的試點工作證明,小包裝中藥飲片具有劑量準確、易于復核、浪費少、飲片純凈、有利管理等優點,成本價格僅提 高5%左右。
談到這種小包裝中藥飲片的優點,王鳳杰和趙旭都給予了肯定,并且說小包裝中藥飲片不僅保持了中藥飲片的原有性狀,而且劑量準確,減少了浪費,同時還可以滿 足患者知情權,減少醫患糾紛,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同時,使用小包裝中藥飲片也有利于減少藥房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減少患者等待時間。
趙旭透露,我省焦作已有醫院成為首批試點醫院,而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河南省中醫院、鄭州市中醫院等醫院已經作為我省的第二批試點醫院,將于今年開展小包裝中藥飲片的試點工作。
為了更好地開展小包裝中藥飲片的推廣工作,一些即將試點的中醫院已經在著手進行藥房規劃,派藥房工作人員去北京、上海、武漢等地開展試點比較早的醫院學習,一些醫院還專門組織各科專家進行了研究。
專家指出
小包裝中藥飲片任重道遠
在肯定小包裝中藥飲片優點的同時,一位國家級知名老中醫告訴記者,中藥的產地、等級、炮制水平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藥效,小包裝中藥飲片在質量分級、炮制工序等方面能不能達到醫生的要求,還有待觀察。
一位藥學專家也談到,如今中藥飲片的供應能力也存在不足,大范圍推廣還有待中藥飲片廠家生產能力的提高。
王鳳杰則指出,如今小包裝中藥飲片的每包克數多為1g、2g、5g、6g、10g,同以往直接按醫生處方稱藥配藥相比,由于患者病癥不同,按照處方配出適宜克數也比較麻煩。同時,小包裝中藥飲片的成本價格較傳統方式會提高5%左右,這也需要患者自行埋單。
此外,小包裝中藥飲片多采用全透明聚乙烯塑料或無紡布等作為包裝材料,這又牽涉到人們頗為關注的環保問題。
一位藥學專家提出,一張處方中至少會有15種藥物,一服藥就會使用15個小袋子,患者拿藥一般都是7天一個療程,這就需要消耗105個小袋子,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白色污染。
采訪中,許多專家都提出,希望中藥飲片廠家能從飲片質量、規格和環保等方面多加考慮,以便更好地推動小包裝中藥飲片的推廣工作。
由此可見,小包裝中藥飲片的全面推廣尚有很多具體工作要做,有很多困難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