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海若的救治過程,充分體現了中西醫結合特點。她的主管醫生凌鋒教授形容整個醫療過程就如一盤棋,少了哪一個子都不行。比如,劉海若剛回國時高燒不退,是中藥終于使她的高燒退了下來。
發熱是臨床各科最常見的癥狀之一。長期發熱會增加機體營養物質的消耗和水分散失,引起臟器的實質損害和功能紊亂,導致病變進一步發展。因而,及時解除此癥甚為重要。現今,人們一見發熱多半求助于西醫,很少問津中醫,認為中醫只擅治慢性病。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中醫治療發熱方法甚多,很多時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李姓6歲小兒患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發熱在39℃以上,用抗生素治療10天熱度仍持續不退,僅予疏風清熱中藥一劑,熱即告消退。另一位10歲兒童患不明原因發熱,經用激素、抗生素及多種退熱劑80余天仍身熱不解,經辨證屬陰虛濕阻兼夾瘀血內郁,采用養陰化濕、活血化瘀等法,服中藥兩周熱即消退。一陳姓38歲工人患腎結核出現發熱,用鏈霉素注射治療2個月,體溫仍在38~39℃,給予中藥青蒿鱉甲湯加減,服用三帖熱即告退,不再復現。可見,只要辨證準確,中醫藥解除發熱療效獨特。
中醫歷代重視治療發熱。至今,不僅有內服湯藥、丸劑、片劑、膠囊劑、沖劑、散劑等,而且還有針灸、推拿、刮痧、中藥外敷、注射等法。中藥退熱除針對某病使用某些有效成分(如治瘧疾用青蒿素等)外,其主要特色還是辨證論治。對發熱,首先需辨明外感與內傷兩大類。如內傷發熱,多由久病體虛、七情勞倦或起居飲食失調所致,病機以陰陽失和、臟腑失調為主,多表現為微寒微熱或午后低熱、熱勢起伏不定,熱度日久不退,病程較長。其次,還當辨別何虛何實、虛實各占多少。另外,中醫治發熱還需分析時間因素,如發熱出現于什么季節,是清晨、午后還是傍晚、夜間等。
現介紹幾種臨床常見發熱的中醫藥治療:
一、外感風熱(上呼吸道感染等)發熱重、惡寒輕、鼻流濁涕、口干微渴,或伴有咽痛、咳嗽等,舌紅苔薄黃,脈浮數。四時皆有,春季多見。治療可取銀翹散加減。
二、暑濕交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炎等)惡寒發熱、無汗、肢節疼痛、頭脹胸悶、口渴、小便短赤,或伴有惡心嘔吐,苔膩、脈濡。多發于夏季。治療可取香薷飲加減。
三、邪熱蘊肺(肺炎,急性支氣管炎等)發熱不惡寒、咳嗽、咯痰黃稠、氣急、汗出、口渴,或兼咽痛、胸悶、胸痛,甚則喘促不寧、鼻翼扇動。四時皆有,春冬為多。治療可取麻杏甘石湯加減。
四、濕熱下注(急性腎盂腎炎、尿路感染等)發熱寒戰、口渴口苦、腰酸腰痛、尿急、尿頻、尿痛,或兼有惡心嘔吐、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四時皆有。治療可取八正散加減。
五、濕熱留戀(慢性膽道感染、慢性呼吸道感染、慢性腸道感染等)長期低熱不退、食欲減退、精神不振,或咳嗽、痰多,或惡心嘔吐,腹痛泄瀉,或口渴口苦、右上腹隱痛食油膩加劇,苔薄黃膩,脈細滑數。夏季多見。治療可取三仁湯加減。
(責任編輯:藥品網y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