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25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我們在了解了冬病夏治的適應癥之后,一定要小心,不要讓自己走入了誤區,不僅沒有治病,反而讓身體出現病情加重的問題。
冬病并非全需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的特色療法,它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 “春夏養陽”、《素問·六節臟象論》中“長夏勝冬”的克制關系發展而來。通俗地講,夏天治療冬天易發的疾病;適宜夏治的冬病大致包括,氣管炎、哮喘、風濕、過敏性鼻炎、咽炎等。一般手段大致包括:中藥內服,穴位貼敷、針灸、艾炙、拔罐、刮痧等。
專家說,患有“冬病“的人群本身體質偏于虛寒,加上冬天寒冷,“兩寒夾擊”,難以“解凍”。冬天治寒癥,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很難治愈。然而在盛夏之際,外界暑熱驕陽,內里心火正盛,積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經和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不過,如果人體陽氣衰弱、內里又無推動之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就又要冬病上身了。
冬病夏治,借陽氣旺盛之力,加上穴位刺激及藥物的作用,可對人體起到疏通經絡、健脾益肺、溫陽補腎的作用,增強患者免疫功能、扶正固本,從而減少“冬病”的發生,緩解“冬病”病情。
“冬病夏治”并非人人通用,僅適宜那些處于疾病緩解期或穩定期的人群。所以在選擇治療之前,一定要先分清自己目前是屬于疾病狀態,還是處于非急性發作期。如果是疾病發作期,則最好讓醫生根據病情和體質,辨證施治。需要注意的是,中醫貼敷只是疾病治療的一種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治療,像一些慢性病患者,如果還正在服藥的話,在敷藥期間不能盲目減藥或停藥。
夏治不是“人人皆宜”
冬病夏治并非人人皆宜,更不是包治百病。嚴格控制冬病夏治的適應癥,是確保療效的關鍵。往年小兒敷貼問診者人數最多,除卻冬季好發的呼吸道系統疾病,冬病夏治對凍瘡、鵝掌風、老寒腿等的治療,效果也不錯。
至于其他一些人群,濫用冬病夏治只可能弄巧成拙。專家表示,陰虛火旺體質人群,再盲目冬病夏治,只可能導致陽氣更盛,久病不愈。此外,發熱病人、慢性病急性發作期病人、咯血病人等,皆不適宜冬病夏治。患有嚴重皮膚過敏、先天性心臟病等器質性疾病的人群,不適宜采用敷貼治療。正在發作期的哮喘患兒,也應先進行藥物治療后,再根據醫生判斷實行敷貼。眼下,有的醫療機構甚至將口腔潰瘍列為冬病夏治的范疇,這明顯混淆了冬病夏治的概念。
需要提醒的是,冬病夏治不能代替日常治療。原本服藥的慢性病病人,在敷貼等治療期間,不要盲目減藥、停藥。接受冬病夏治的病人,更要治養結合、生活規律、睡眠充足、情緒樂觀,適度鍛煉以達到最佳效果。在冬病夏治期間,治療人群應忌食酸冷、辛辣、油膩食物,遠離空調。
誤區:“冬病”非要夏天治
有病不及時治,非要忍到三伏天治,只會延誤病情,適得其反。冬病夏治確實有效,但不少“冬病”如果病情嚴重,還需及時治療,不是非得等到“夏治”才能“根治”。盲目冬病非要夏治,只會得不償失。
誤區:“夏治”一有療效見好就收
冬病夏治的敷貼療法對小兒哮喘、白領反復呼吸道感染、老人冬天老慢支發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些患者一見療效,就馬上停止治療,這并不科學。冬病夏治是一個綜合性治療過程,一些頑疾還需堅持幾個夏天,才能達到“來年少發或不發”的長期明顯效果,使病情真正穩定,甚至根治。
誤區:僅靠“夏治”平時可不治
一些人誤以為,只要靠夏天敷貼,冬天吃不吃藥、平時注不注意,都無所謂。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冬病夏治并不能代替日常治療,原本在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在敷貼期間不要盲目減藥、停藥。尤其是慢性病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很多人只在發病時急于治療,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事實上,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治養結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比如:敷貼結束不要馬上用冷水擦拭敷貼處皮膚,敷貼期間忌食酸冷、辛辣、油膩食物,遠離空調或空調溫度不要太低,少吃寒涼飲食,生活規律,睡眠充足,情緒樂觀,適度鍛煉,增強體質。根據病情按需使用其他治療藥物。
誤區:發泡越多療效越好
一些人認為,穴位敷貼發泡越多,療效就越好。甚至有人還認為,敷貼藥不便宜,到了敷貼時間,都舍不得拿下來,結果皮膚起泡……對 “敷貼要起泡”、“起泡效果才好”這個觀點應正確認識,敷貼并不一定要起泡。一般來說,穴位敷貼后只要背部皮膚有發熱、發燙,就表示藥物正在起作用,敷貼時間也不能太長,一般2至4小時即可。如果起泡出水,說明皮膚已有破損,就不能再敷貼了。盲目追求起泡,很可能會耽誤冬病夏治的治療期。
也有些人一貼藥就會起水泡,對此不必太緊張。有的人敷貼時間較久或皮膚本身敏感,都有可能皮膚起泡。醫生會根據病人情形,考慮縮短貼藥時間,避免皮膚損害。如果局部皮膚起泡,可將水泡挑破,注意清潔,一般不會出現感染。對于敏感性皮膚,也可建議病人離子導入治療。
冬病夏治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也不能過于迷信,它不能代替日常治療。
![]()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方(38) 白發方(70) 黃褐斑方(45) |
![]()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 |
月經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生診斷及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