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18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中醫刮痧是可以養生保健的,這也是很多人的選擇。但是中醫刮痧養生要先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只有適合才是最有效果的。下面就來一起看看中醫刮痧的保健養生功效和方法是怎樣的吧。
中醫刮痧的保健養生功效
刮頭部:提神醒腦,頭為諸陽之會。頭部是人體陽經交會的地方,頭部經脈通暢,會使人精力充沛,有益于腦血管、腦神經功能。因而常用刮痧板刮拭頭部,可以振奮陽氣,使人神清氣爽。給頭部刮痧時,可以把頭頂正中央的百會穴當做中心,向四周刮拭,刮到頭皮有溫熱的感覺即可。刮的時候,如果覺得某個地方比較疼痛,可以在那反復刮拭幾下,直至疼痛感消失或減輕。
刮頸肩:活血舒筋,頸肩酸痛多是由于頸肩部氣血瘀滯所致。刮痧可以舒筋通絡,活血化瘀,增進局部新陳代謝,使本來僵硬的肌肉放松,從而消除頸肩部的不適。刮頸肩的常用方法有兩種。一是采用直線刮法,沿著后腦中央的風府穴、頸部中央的大椎穴刮下來,再刮左右兩側的穴位,每一側可上下刮15~20次;二是沿著后腦左右兩側的風池穴到肩膀左右兩側的肩井穴構成的弧線刮下來,每側也可刮15~20次。
刮兩脅:疏肝解郁,肝主疏泄,調節氣機。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諧人的心情就會愉悅、開朗。反之,疏泄功能不正常,氣機不暢,就會出現焦慮、抑郁、煩躁等負面情緒。由于肝經主要分布在人體的兩脅部位,常刮拭這個區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其中,重點是乳頭直線和第六肋間交點的期門穴。刮拭時,動作要慢,尋找并刮拭疼痛或結節的部位。
刮腹部:減小肚子,腹部是人體大部分經絡循經的部位,由于缺乏運動常會造成經絡淤堵。腹部刮痧可以疏通經絡,幫助贅肉運動,還有緩解便秘、腹瀉的作用。刮腹部時,兩條腿要分開站立,站穩站直,用刮痧板沿一側肋骨的下緣刮拭,一直刮到小腹,再刮向另一側。刮的力度要適中。如果便秘就順時針刮,腹瀉則逆時針刮。
刮腳底:緩解失眠,腳底分布著很多臟器的反射區。在臨睡覺前刮一下腳底,有促進睡眠、緩解頭痛等多種保健作用。給腳部刮痧,可以先從腳掌到腳后跟方向做全腳底的刮拭,等刮熱后再用刮痧板重點刮拭腳心的涌泉穴。失眠的人可多刮第四腳趾外側的足竅陰穴和足背部第一、第二腳趾中間的行間穴。
常用刮痧工具及其特點
1、刮痧板
刮痧板是刮痧的主要工具。目前各種形狀的刮痧板、多功能刮痧梳很多,有水牛角制品,也有玉制品。水牛角質地堅韌,光滑耐用,加工簡便。水牛角性味辛、咸、寒。辛可發散行氣、活血潤養;咸能軟堅潤下;寒能清熱解毒,因此具有發散行氣、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藥性與犀牛角相似,常為犀牛角的代用品。玉,性味甘平,入肺經,潤心肺,清肺熱。《本草綱目》認為:玉具有清音啞、止煩渴、定虛喘、安神明、滋養五臟六腑的作用。古人常將玉質品佩戴在手腕、頸部及胸部。水牛角及玉質刮痧板均有助于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的作用。
2、潤滑劑
刮痧的潤滑劑多用兼有藥物治療作用的潤滑劑。以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炎鎮痛作用,同時又沒有毒副作用的藥物及滲透性強、潤滑性好的植物油加工而成。藥物的治療作用有助于疏通經絡,宣通氣血,活血化瘀。植物油有滋潤保護皮膚的作用。
哪些人不宜刮痧
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全身浮腫者。因為刮痧會使人皮下充血,促進血液循環,這會增加心肺、肝腎的負擔,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孕婦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否則會引起流產。
凡體表有癤腫、破潰、瘡癰、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塊處禁止刮痧,否則會導致創口的感染和擴散。
急性扭傷、創傷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因為刮痧會加重傷口處的出血。
接觸性皮膚病傳染者忌用刮痧,因為這會將疾病傳染給他人。
有出血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嚴重貧血、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患者不要刮痧,因為這類患者在刮痧時所產生的皮下出血不易被吸收。
過度饑飽、過度疲勞、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積刮痧,否則會引起虛脫。
眼睛、口唇、舌體、耳孔、鼻孔、乳頭、肚臍等部位禁止刮痧,因為刮痧會使這些黏膜部位充血,而且不能康復。
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法,因為刮痧會刺激這類患者發病。
刮痧不僅要講究方法還要找準穴位哦。
![]()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方(38) 白發方(70) 黃褐斑方(45) |
![]()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 |
月經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生診斷及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