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咳嗽是兒童罹患社區獲得性肺炎的早期臨床癥狀,對患兒的診療和預后具有重要的提示最用。病情輕者有流涕、輕咳、低熱、納差,1~3天后可突然高熱,體溫多在39℃~40℃,隨后咳嗽加劇、氣促而發病;也有病情急驟的患兒,突發高熱、咳嗽合并氣急、煩躁而急診入院。
抗菌藥:有所用 有所不用
抗生素治療應限于細菌性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肺炎、真菌性肺炎等,單純性病毒性肺炎是沒有必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的。患兒若為病毒混合以上微生物形成的混合感染,就可以采用聯合抗生素開始治療。嬰幼兒混合感染多為原發病毒性肺炎繼發細菌感染,而年長兒多為細菌性肺炎繼發肺炎支原體或肺炎衣原體感染。
通常而言,初始治療方案的選擇多以經驗療法為主,有效和安全是選擇抗生素的首要原則。但由于各地病原構成和耐藥可能會有不同,因此各地用藥可能略有不同。初始治療選擇抗生素,應遵循流行學調查研究報告以及文獻資料的總結,同時也不能忽視患兒的個體情況如病情嚴重度、病程、患兒年齡、抗生素使用情況、患兒肝、腎功能狀況等,只有經過綜合考慮才能選擇最適宜的、有效而安全的抗生素。
4歲及以下患兒,若表現為咽炎、流涕、腹瀉等病毒感染征象,且癥狀較輕,可密切隨訪觀察或適當予對癥支持治療。若疑似細菌感染,則可選用青霉素治療,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對于青霉素耐藥者可用羥氨芐青霉素/克拉維酸混合劑或用第二代頭孢菌素。疑似支原體感染時可用大環內酯類如紅霉素,
5歲至15歲患兒用藥首選大環內酯類,口服。其主要特點是抗菌譜廣,可以覆蓋大部分兒童肺炎的病原菌(主要病原體為肺炎支原體),且對于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鏈球菌大環內酯類同樣有效。門診患兒可應用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住院患兒則可靜滴阿奇霉素,確診細菌感染可加用氨芐西林或頭孢呋辛或頭孢噻肟。
但需注意的是,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有明顯耳、腎毒性,兒童肺炎患者應盡量避免使用。喹諾酮類抗菌藥對骨骼發育可能產生不良影響,應盡量避免用于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四環素類抗生素引起牙齒黃染及牙釉質發育不良,不可用于8歲以下兒童。
退熱:首選物理降溫
體溫高于39℃時,患兒容易引起驚厥,6個月以下患兒發熱后病情變化快,均應該及時給予相應的降溫治療。嬰幼兒應慎用藥物退熱,盡可能選用物理降溫。物理降溫不能奏效,可考慮藥物降溫,目前臨床常用的有對乙酰氨基酚以及布洛芬等,但退熱藥不宜長療程,一般不超過3天。但對于藥物退熱2小時內體溫復升至39℃以上的患兒仍應采用物理降溫為主,避免一味的藥物退熱而掩蓋病情的進程,導致延誤診治。
患兒出現喘憋、氣急等癥狀時應及時給予氧療,可以糾正低氧血癥,防止呼吸衰竭和肺、腦水腫等并發癥。因此,有缺氧表現時應及時給氧,最常用鼻前庭導管持續吸氧,直至缺氧癥狀消失方可停止。新生兒或鼻腔分泌物多者,以及經鼻導管給氧后缺氧癥狀不緩解者,可用口罩、鼻塞、頭罩或氧帳給氧。嚴重缺氧出現呼吸衰竭時,應及時用呼吸器間歇正壓給氧或持續正壓給氧以改善通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