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元變性疾病,老年人多發。據統計,在60歲以上老年人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約為1%,我國目前有170多萬帕金森病患者,而且該病的發病率呈升高趨勢,每年新增的帕金森病患者約有10萬人。
絕大多數帕金森病患者以藥物治療為主,但許多患者對使用抗帕金森病藥物治療存在認識誤區,以致影響了治療效果。以下介紹幾個最常見的誤區,為廣大患者“知己知病”,提高生活質量。
誤區一
害怕用藥后癥狀出現波動,疾病早期拒絕服藥治療
有些帕金森病患者認為,“是藥三分毒”,遲遲不愿服藥治療,尤其是當他們看到一些患者在長期服用抗帕金森病藥物左旋多巴后,出現了癥狀波動,如開關現象(藥物發生作用時運動功能改善,或恢復到正常人的功能狀態,為“開期”,藥效過后,又出現帕金森病癥狀,如患者不能行走,為“關期”)、劑末現象(藥效維持時間越來越短,每次用藥后期出現帕金森病癥狀惡化)以及精神癥狀,更讓他們陷入了是用藥、還是不用藥的兩難境地。
其實,一旦被診斷患有帕金森病后,患者就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為自己的健康打一場持久的保衛戰。因為發現癥狀越早,治療越早,效果越好。臨床證實,發病后1~3年內開始用藥的患者,在自理能力、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等方面明顯優于發病后4~6年才開始用藥的患者。另外,早治療還可通過延緩疾病的進展而降低治療費用,因為帕金森病晚期治療費用遠大于早中期費用。
值得欣喜的是,隨著多種治療帕金森病藥物的出現,聯合用藥延緩了左旋多巴副作用的出現,并且,安裝腦起搏器也為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解開“運動枷鎖”。
誤區二
服用抗帕金森病藥,但從不調整用藥量和品種
有一些患者是在服用醫生開的抗帕金森病藥物,但很少去醫院復診,多年服用同種、同劑量的藥物。實際上,帕金森病是慢性進展性疾病,隨著疾病的進展,癥狀會逐漸加重,還可能伴發其他疾病。因此,醫生在制定藥物治療方案時,一方面會依據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另一方面會衡量治療對伴發疾病的影響,避免治療方案對伴發病癥有不良影響。如對于伴有智能減退的患者,醫生會避免給患者應用抗膽堿能藥物;對于伴有高血壓、心動過速與心絞痛的患者,醫生會避免給患者應用司來吉蘭;對于伴有肌無力的患者,醫生會避免給患者應用安坦等。而對于伴有抑郁癥的患者,醫生可能給患者應用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氟西汀等。可見,患者若不及時與有經驗的醫生交流,及時調整用藥,不僅不能有效控制病情,還可能引發其他問題。
誤區三
安裝腦起搏器,可一勞永逸,從此不需再服藥
腦起搏器治療是通過手術將電極植入腦內神經核團,抑制不正常的腦神經元放電來消除帕金森病癥狀。該療法并發癥少,是繼多巴胺藥物治療后的最大進展,特別適合藥物控制不理想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臨床證實,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僅通過服藥治療是無法克服長期的“關期”,但通過定時服藥,同時進行腦起搏24小時刺激,患者可保持24小時“開期”,擺脫木僵狀態。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腦起搏器治療手段療效穩定、安全,但腦起搏器并不能完全替代藥物。也就是說,安裝腦起搏器后,大部分患者仍需服用抗帕金森病藥物,只是腦起搏器治療術后,大部分病人的服藥劑量可降低1/3~2/3,個別病人甚至可停用藥物。但對術前服藥劑量偏大、有明顯副作用的患者,醫生會酌情為患者減量。注意,疾病晚期安裝腦起搏器的患者,減藥速度應該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