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8-01 來源:藥品網ypw.cc 作者: 我要糾錯
“孩子的體溫跟著溫度一起升!”這兩天高溫炙熱,襲倒了不少嬰幼兒,高燒39℃
,不出汗,煩躁愛哭……不少媽媽害怕常用退燒藥會引起副作用,“聰明”地備了不少清熱解毒的中成藥,如清開靈、雙黃連、小兒退熱沖劑……當孩子發熱時,就將這些清熱解毒的中成藥當成退熱藥來用。
對此,省人民醫院傳統病房主任李學麟提醒:清熱解毒藥絕對不能當成發熱時的退熱藥,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苦寒藥物容易傷寶寶脾胃
李學麟說,中醫退熱的方法有十余種,如發汗退熱、瀉下清熱、和解退熱、養陰清熱等等。運用時要依據具體的病情來辨證施治,選擇對癥的治療方法。用得對癥,高熱往往立馬可退,但如用得不當,往往反增其熱。
夏天到了,有的嬰幼兒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夠完善,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加上汗腺功能不良,出汗少、散熱差,常出現夏季熱。表現為發熱,體溫在38℃~40℃,持續不退,多飲多尿,無汗或少汗,煩躁,待氣溫轉涼后,體溫才自然恢復正常。這是比較常見的情況,并不屬于外感發熱,也不需要用清熱解毒藥物來處理。小兒外感發熱用清熱解毒藥的幾率只占1/3到1/4左右,且清熱解毒藥大多性味苦寒,容易損傷孩子嬌嫩的脾胃功能,從而影響食欲或出現拉肚子等現象。
中醫認為脾胃受損后邪氣更容易侵入,使病邪更加纏身難清,所以清熱解毒藥要對癥使用。
孩子發燒別喂太多營養品
“孩子燒了幾天,沒吃啥東西,就喂點營養品維持一下體力!”這可是不少媽媽的想法,不過,這樣做可能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導致食積于內,熱就更不容易退。
孩子發熱后,全身癥狀會出現疲乏無力、食欲下降等,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孩子發熱吃不下東西,這是人體一種本能的保護反應。因為中醫治療小兒發熱,很重視防止小兒食積。消除食積,是治療小兒疾病很重要的環節。從中醫理論來說,食積于內,有形之積與無形之熱相結合,其熱難清。而且小兒一般內火較旺,一旦遇上食積,內火不能散發,則成為伏火,是造成小兒扁桃體炎、口腔潰瘍、咽喉炎的原因之一,使發熱的病情變得更加復雜。
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
對于孩子夏季熱的治療,主要抓好日常生活調理的環節,夏季高溫時節,居室要通風涼爽,最好住朝南通風房間,合理降溫,但不宜讓孩子直接吹冷風。每天可洗2次溫水浴,但水溫也不宜太高,最好低于患兒體溫2℃~3℃。
飲食調理也很重要,一方面要補充體液,另一方面要進清淡飲食。當孩子發熱口渴的時候,必須及時補充足夠的液體,但不能只喝白開水,可適當喝一些西瓜汁、西紅柿汁、綠豆湯等。但冷飲及含有色素的飲料,都不宜給孩子飲用。
食物宜清淡、易消化、富營養和少油膩。夏季是瓜果和蔬菜的旺季,患兒可以吃一些新鮮蔬菜和水果,如黃瓜、絲瓜、冬瓜、西紅柿等,這些食物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絲瓜、冬瓜和西瓜還有清暑利濕的功能。還可以食用一些清暑、健脾、利濕的藥粥,如用綠豆50克、薏米仁30克、糯米100克煮粥,調入少量的白糖食用。但對發熱伴有腹瀉、腹脹的患兒,藥粥中應去綠豆,以免加重癥狀。
李學麟說,中醫名言“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是很有道理的。孩子的健康在于合理飲食,勤于鍛煉,增強自身的抵抗力。自身抗病能力不強,無論怎樣用藥,都只能愈病于當時,而不能防病于以后,所以家長們要有科學的育兒知識。
無相關信息
![]()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環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經系秘方(29) 傳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 |
補氣篇(103) 抗老篇(58) 補血篇(77) 解毒篇(93) 健體篇(180) 安神篇(43) |
![]() |
潤膚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發篇(33) 抗皺篇(58) 潔齒篇(23) |
![]() |
斑禿方(62) 痤瘡方(39) 雀斑方(54) 蕁麻疹方(53) 濕疹方(45) 脫發方(38) 白發方(70) 黃褐斑方(45) |
![]()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陰莖癌方(38) |
![]() |
陽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遺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陰囊病(7) |
![]() |
除痔方(42) 燒燙方(20) 跌打方(24) 骨癥方(26) 炎癥方(56) |
![]()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膚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傳染疾病秘方(9) 神經疾病秘方(78) 寄生蟲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 |
月經病(89) 妊娠病(41) 宮頸癌(62) 產后病(42) 帶下病(16) 不孕癥(57) 婦科雜病(41) 乳腺癌(51) |
![]()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以醫生診斷及醫療為準。 ┊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藥品網 版權所有
鄂ICP備06013414號-7 公安備: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