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流行“大病上醫院,小病進藥店”,老百姓有點小病小痛去藥房買藥,家里添置個小藥箱,既經濟又方便。然而,專家提醒人們,“家庭藥箱”如果配置、保存不當,不僅浪費錢,對健康還存在隱患。
常見的現象是:
一、選藥不當。藥店一般出售保健品、非處方藥品、處方藥品三大類。處方藥藥性較復雜,可能產生依賴性或較大毒副作用,必須由醫院確診后才能持處方購買。“家庭藥箱”作為小病的應急之需應盡量選擇安全性高的非處方藥品。另外,同樣的癥狀,而疾病性質不一樣,選用不同性質的藥物就有截然不同的效果,結果可能南轅北轍。購藥者應該加強用藥安全意識,增進對藥品常識的了解。而不少非處方藥,尤其是中成藥說明書缺乏明確的指導性,理解、使用起來往往似是而非。介紹可能出現毒副作用以及用藥的相關注意事項不全面,加大了用藥安全隱患。
二、購買過量。為圖方便,有些市民在藥店一次性購買許多藥,但因用不完造成藥品過期。服藥過量或不當都會加重自身器官的負擔。
三、難定期清理。吃剩的藥品長久擱置或隨意散放都容易造成藥品過期變質,需及時清理。但是,大部分家庭沒有定期清理藥箱的習慣,有些家庭怕浪費,認為服用外觀無異樣的過期藥對健康沒損害,因此不愿清理小藥箱中的藥品。這些情況為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創造了條件。
夏季來臨了,悶熱的天氣使人很快想到了前兩年的酷暑高溫,“桑拿”天。人們已經按捺不住,打開空調、奔向冷飲店,但也有些人因擔心自己虛弱的胃腸不能夠承受,只能敬而遠之。因此,在這里主要談一下腸胃病以及腸胃藥的合理使用。
高溫潮濕的夏季令很多人苦惱,是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疾病多發的時節。首先由于氣候炎熱,人們容易貪食冷飲,一次大量食入冷飲,會使胃粘膜下的血管急劇收縮,輕則影響消化功能,重則引起胃痙攣(胃痛)、胃脹或腹痛、腹瀉。其次,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食物很容易發霉變質,人食用了變質的食物后會發生食物中毒。所以很多人家中就自備了“小藥箱”,內有消炎藥、止瀉藥、止痛藥、退燒藥、助消化藥……五花八門的中藥西藥真是不少。
就在人們自認家中“小藥箱”已備妥當時,卻不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藥物時存在一些誤區,這小小的藥箱可能埋藏著某些疾病的隱患。
誤區一:腹瀉時濫用抗生素。其實很多腹瀉并不是細菌感染,可能是病毒感染或是食物因素導致,抗生素根本無效,正確的治療是飲食調整加休息治療,多飲水(喝淡鹽水或“口服補液鹽”),飲食宜少量、清淡易消化。如果觀察兩日仍無改善,也應到醫院就診,不要擅自服藥,化驗大便等檢查后由醫生做診斷及給予相應治療。濫用抗生素的結果是殺死了腸道內有益菌,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誤區二:腹瀉后急于服用止瀉藥。如果是病毒或細菌感染,腹瀉可以說是腸道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過早應用止瀉藥,使病毒或細菌產生的毒素不能盡快排出腸道,增加了毒素在體內的吸收,中醫理論認為是“閉門留寇”。
誤區三:盲目應用止痛、退燒藥。癥狀暫時緩解,可掩蓋病情,延誤疾病的治療。
誤區四:服用過期藥。其實很多家庭都存有過期藥,當需要服用藥物治病時,因過期藥已減效或失效,為了節省而服用的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延誤治療。提醒大家,中藥也有保質期,如果藥物說明中未標明,則建議大家存放中成藥一般不超過兩年,家中存放時間長則中藥藥味揮發,藥效也就減弱了。中藥還要注意防潮防蟲。
當然,只要注意以上幾點,家中是可以準備一些非處方藥物,以緩解較常見的胃腸不適,解決一時之需。首先可自備一些清暑藥,如藿香正氣水、保濟丸、十滴水等;平素胃腸虛弱者,可準備溫胃散寒、理氣止痛的中成藥,如良附丸、虛寒胃痛顆粒或胃蘇顆粒等,以備貪涼、受寒后可緩解腹痛(包括胃痛)、腹脹、打嗝等癥狀。易腹瀉者,可備用藿香正氣丸、香連丸、乳酶生等。其實,家中就有一些具有保健功效的食物,如生姜煮水喝可溫胃散寒,苦瓜涼拌吃可清熱祛火開胃,等等。最后,要提醒大家注意,衛生合理的飲食安排是安度夏季最重要的環節。由于天氣炎熱,胃酸分泌減少,人們的食欲下降,所以增加及變化食物的色香味,調節食欲,多吃新鮮的蔬菜瓜果,少吃冷飲,不吃不潔食物,就可以使胃腸舒舒服服地安度盛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