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想給患者用的是生甘草,而藥房發出的卻是炙甘草。由于中藥飲片的名稱缺乏統一的規范,這樣的錯誤往往會對治療效果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7月3日,記者從廣西中醫藥管理局了解到,針對目前中藥飲片處方用名和調劑給付不一致的問題,廣西出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中藥飲片處方用名與調劑給付規定》(簡稱《規定》),用統一的規范使醫生和藥師不再脫節。
老祖宗傳下來的中醫博大精深,其中中藥材里更是有大學問。中藥飲片是指經過蒸、煮、燙等炮制手段處理過的中藥材。由于地域和風俗習慣不同,同一種中藥飲片往往有多個名字,如我們常見的黨參,就有潞黨、臺黨、西黨等叫法。這樣的差異就容易在醫生開藥和藥房給藥之間造成誤會。
病人取方抓藥回家煎服,大多數人卻不知藥方子里的講究。廣西中藥臨床質量控制中心的藥師黃權芳介紹,由于全國缺乏統一的中藥飲片處方用名規定,有的醫生開出的方子就會讓藥房犯難。如中藥里常用的菖蒲,以往醫生在藥方上只寫菖蒲,但實際上菖蒲分為九節菖蒲和石菖蒲兩種,一個屬毛茛科,一個屬天南星科,而且藥用功效也有區別。
現在,《規定》對廣西常用的400多種中藥飲片統一了處方規范用名,要求醫師在開具中藥飲片處方時,要使用規范的飲片名,如八角、大茴香,現在統一使用八角茴香作為處方規范用名。還有一些藥材是有毒性的,如草烏、南星等。有些時候恰恰就需要這些藥材的毒性,來治療皮膚癬等疾病。《規定》要求,有毒中藥需要生用,處方中必須在凈藥材前注明“生”字,如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等,凡前面出現“生”字的飲片,有毒性含義,調劑人員就應該特別警醒。
相信中醫、愿吃中藥的人不少,可是中藥藥方上常常有一些微小的信息,如果看不懂,藥效就會打折扣。黃權芳藥師介紹,在處方上,有的藥右上方會標有“后下”,這是告訴煎藥的人,這味藥要在其他藥物基本煎煮完以后,再放入藥鍋內煎。后下的藥主要是氣味芳香的薄荷、砂仁等,或是有效成分容易被高溫破壞的藥物,如嫩鉤藤、大黃等。
有的藥右上方標有“先”字,如石決明、珍珠母等藥,意思是這些藥要先放入容器中,用水煮沸片刻,再與其他藥物一起煎煮。還有的藥名上注有“包”字,如車前子、六一散等,表示這些藥需要事先裝入小袋子中,再和其他藥一齊煎煮,因為這些藥多是一些細小種子、粉末或帶有細毛的藥物。(記者張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