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到醫院,小病去藥房”,不少人在身體有了疾患以后,喜歡到藥房自行配藥。而不少藥品則因為濫用而引發眾多不良反應。上海市藥品不良反應中心杜文民博士告訴記者,治療感冒癥狀的解熱鎮痛藥、治療腹瀉的抗生素類藥,以及失眠藥、解憂藥等已成為人們最濫用的幾種藥物,由此導致的藥品不良反應越來越多。
感冒藥險些喪命
近年來因服解熱鎮痛藥而導致血中粒細胞、血小板下降者為數不少。杜博士認為,感冒發燒是機體正常的免疫反應,稍有頭痛腦熱便自服藥物是不科學的,尤其是含有撲熱息痛、雙氯滅痛類藥物的感冒藥,其副作用之一便是抑制骨髓造血系統。但由于個體差異的不同,對其副作用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因此,過敏體質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慎服此類藥。
抗生素引發副作用
有人認為,腹瀉必然是胃腸道細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瀉便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如黃連素、慶大霉素、環丙沙星、氟哌酸等。濫服的結果便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副作用,如惡心、嘔吐、食欲下降,甚至影響肝臟、腎臟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廣譜抗生素引起的胃腸道副作用較為嚴重。專家介紹說,像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腸桿菌感染所引起的腸炎,確實是細菌感染,治療時應當用抗菌藥物。然而,腹瀉未必全是細菌感染胃腸道所致,如腹部受涼引起的腸蠕動加快;對乳品、魚、蝦等食物過敏引起腸的變態反應;此類腹瀉便沒有細菌感染存在。
還有些腹瀉,如嬰幼兒秋冬季腹瀉,成人和大孩子夏季“流行性腹瀉”及霉菌性腸炎等都不屬于通常所說的細菌感染。其中,嬰幼兒秋冬季腹瀉和夏季“流行性腹瀉”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霉菌性腸炎是由與各種普通細菌特性完全不同的一類霉菌引起的。
既然病原不同,治療方法就不應該完全相同,所以千萬不能隨意自行服用抗菌藥物,而應及時就醫。
解憂良方不是藥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高學歷群體中的白領人士也成了濫用藥人群中的一員。由于平日工作壓力較大,他們開始成為心理藥品的擁護者,其中不少人靠藥品來解除失眠、抑郁等煩惱。專家說,只有情緒低落到無法控制才屬于真正的心理問題,而且解憂藥物有一定的不良反應,最大的損害是不容易察覺的隱性反應,有的人甚至會產生輕生的想法。所以,在服用神經系統的解憂藥物時,最好有醫生的指導,并嚴格遵照醫囑。
心理咨詢中心的專家也明確表示,大多數心理問題應用心理咨詢的方式和心理治療的手段來解決。面對工作壓力和社會競爭,人們釋放壓力的最佳方式是自我調節,平時可經常做做運動,節假日去郊外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