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是一種特殊的農產品。市場上的菜有的比較新鮮,有的爛葉子比較多,有的有蟲子咬,價錢也有差別,中藥材以及中藥飲片也一樣。同一種中藥,它的質量也有三六九等。”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藥劑科唐洪梅主任醫師告訴記者,不同的藥店買到的中藥的質量可能是有差別的,“即使找到好中醫開到一張好的處方,如果自己去抓的中藥質量不好,它的療效也會大打折扣”。
一包中藥兩味已經霉變
醫院的藥房工作人員講了這么一件事情,前幾個星期,一位阿伯拿著藥方在醫院打了價之后,抱怨說三劑藥的價錢比外面藥鋪的貴了1元錢,阿伯沒有在醫院抓藥,而是拿著藥方走了。過了一個星期,藥房的工作人員又碰到了這位阿伯,于是問他為什么不去外面抓藥。阿伯說,同一張方子,在外面抓的藥煮出來比較稀,顏色也比較淡,因此還是回醫院抓藥比較妥當。
醫院辦公室的人士告訴記者,有患者拿著藥方自己到外面抓到變質的中藥,吃完后覺得療效不好,還誤以為是醫生開的藥方不對,醫生要他到醫院的藥房配藥再試,病果然很快好了。“有人通過關系找到了鄧老(鄧鐵濤)看病,不過我們要他一定要到指定的中藥房配藥,以確保療效,避免變質中藥壞了鄧老的名聲。”今年8月底,在媒體工作的劉先生拿了一劑治鼻炎的中藥找到了唐洪梅。這副中藥的方子是在一家國醫館開的,而藥是在一連鎖藥材店配的。唐洪梅看過之后認為,方子沒有問題,但有幾味中藥已過期失效甚至霉變——黨參不僅很細,10條里只有2條能用,其余的全部發黑;蒼耳子也呈暗褐色,正常的顏色應該是黃綠色,顯然已經不新鮮了。“吃這種過期、霉變的中藥怎能治好病呢?”唐洪梅說。
中藥沒有實行有效期管理
對于變質的中藥為什么會在市面出現,唐洪梅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中藥不像西藥采取有效期的管理,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中藥有效期的強制性法規,中藥能儲存多久,完全靠各醫院和藥店把握。大醫院的周轉很快,小醫院小藥房的藥可能半年甚至幾年都沒用完,如果儲存條件不好,就會出現霉變、泛油和蟲蛀。第二,中藥飲片近年在降價,有的藥店為了減少藥品減價的壓力,以次充好,以劣充優,或用較低的價格,把不新鮮的中藥推向市場。第三,對于變質中藥,有的藥店是進行銷毀,也有的藥店偷偷把它洗凈曬干后繼續出售。
好藥差藥老病號能一口喝出
唐洪梅告訴記者,一些有經驗的患者知道中藥質量有好壞之分,因此開方后直接從醫院配藥,有外地來看病的人甚至用大行李袋,不辭勞苦地從廣州帶藥回去。
一位從汕頭來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來廣州看一次病不容易,因為每張方只能開7劑藥,所以請醫生開了10張方,在醫院藥房配了70劑藥。藥師問他,為什么不拿方回汕頭配藥,這位老病號說,同一張方在不同的地方配藥,煮出來的藥是不一樣的,他每天都在喝藥,喝一口就能喝出差別。
唐洪梅介紹說,廣州一些大醫院逐漸對中藥飲片使用小袋包裝,跟以前藥師在幾個柜筒里把藥抓出來包在一起已經完全不同。這種包裝方式有很多好處,首先是保證了中藥干凈,不會受到蟲子、蟑螂的污染;其次是密封減少氧化和分解,不易泛油,利于保存;第三是劑量準確,飲片已事先按照規格包裝好,藥師只需根據處方把小包裝的藥拿給患者。
“此外,這種包裝的質量比較均勻,以前在大柜筒里,藥師一把一把往下抓,抓到后來柜筒里的藥就比較碎,也比較陳舊,藥效自然不一樣;小包裝還保證不會串藥,以前藥師抓藥的時候,上面柜筒的藥難保不會掉到下面柜筒里去。”唐洪梅認為,小包裝對于滿足患者知情權還有好處,“藥品上貼著標簽,患者很容易識別,拿到藥后可以和病歷進行核對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