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主任宋立剛做客“百姓民生熱線”專欄,分別從藥品不良反應概念、家庭用藥誤區、老年人服藥注意事項等方面向市民介紹居家安全用藥知識。
何謂藥品不良反應
記者在街頭對市民進行隨機采訪發現,多數人認為藥品不良反應與服用假藥有關,也有人認為過量服藥或服用過期藥品是造成藥品不良反應的元兇。一半的人認為,遵醫囑或按照說明書服藥就不會出現藥品不良反應。
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負責人表示,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不包括假冒偽劣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即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后遺效應、停藥反應、致癌、致畸胎、致突變、藥物依賴性、首劑效應等。
年齡不同用藥有別
熱線中,如何安全用藥是市民咨詢的焦點。藥物有治病的一面,也有產生不良反應的一面。患者安全合理用藥應在醫生指導下,根據自身病情和體質適當選擇藥物,并以適當的方法、劑量、時間服藥,服藥前注意閱讀藥物的禁忌、不良反應等。
專家提醒,老年患者器官功能逐漸衰退,對藥物耐受性低。因此,在服藥量和服用方法上應與年輕人有所區別。
保健食品不具藥效
“保健食品是否有治療疾病的功效,能否代替藥物用于治療?”河北區鐘先生在熱線中問。鐘先生的母親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平時在服藥的同時還購買一些保健食品服用,這些保健品通常是半買半送,包裝盒上沒有“藥準字號”,只有“食準字號”,廣告中宣稱的療效神乎其神。
藥物專家表示,保健食品對健康人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沒有治病的功效。個別商家為吸引消費者購買,人為夸大其功能,這是對患者的不負責任。一些市民常把保健品和藥品混為一談,不僅不知道兩者的區別,有些人甚至認為保健品能代替藥品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