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施玉梁、副研究員王中峰日前對記者說,新近新疆發生一起誤食一罐帶菌豆豉造成1人死亡、11人嚴重中毒的事故,其罪魁禍首是“陌生”殺手——肉毒桿菌。我國科學家經研究發現,川楝素有意想不到的抗肉毒作用。
施玉梁說,由梭狀肉毒芽孢桿菌產生的肉毒桿菌毒素,是迄今最毒的致死毒素之一。據推算,對一個成人的致死量僅需一億分之七克。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發現7種不同免疫型的肉毒桿菌毒素。肉毒中毒的途徑一是經“口”,誤食污染過的任何入“口”的食品;另外是通過呼吸道,最后由于呼吸衰竭而死亡。
研究發現:梭狀肉毒芽孢桿菌在自然界有極強生命力,它在干燥空氣、土壤中亦可長期存活,這種肉眼看不見的小孢子,一旦進入密封的容器內,加上遇到如牛奶、豆豉、肉湯食品等,就會“毒性大發”。
在尋找抗肉毒桿菌藥物中,上海研究人員經廣泛藥物篩選發現:驅蛔蟲中藥的有效活性成分——川楝素有意想不到的抗肉毒作用。
施玉梁說,川楝素可使注射了數倍致死劑量肉毒的動物,如小鼠、大鼠、家兔、猴等存活下來。研究人員在用肉毒的攻擊目標——神經肌肉接頭離體標本所做的實驗中還發現,川楝素可以把肉毒的毒性降低幾個數量級。
近年來,以施玉梁為首的研究組在對川楝素及其抗肉毒效應研究中還發現,川楝素抗肉毒的作用部位就肉毒中毒的作用位點--神經突觸的遞質釋放環節;川楝素對甲離子通道的抑制作用,為其抗肉毒效應提供了新的解釋,等等。
“過去幾十年中,我國青海、新疆、陜西等地都發現過誤食被肉毒桿菌污染的食物而集體中毒的事件,死亡率極高。對此,應引起高度警惕。”施玉梁表示,為了更好救治肉毒中毒病人,他們的課題組將抓緊對川楝素進行化學改造和深入的實驗研究,以使這一新藥早日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