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記者在大西菜行附近一家超市的入口處看到,一個銷售“禪食”的柜臺既單獨銷售枸杞、百合、淮山藥、黃瓜籽等,也銷售搭配好的“禪食”,據說有針對高血脂的、風濕的、糖尿病的、冠心病的,也有針對脫發、貧血、腎虛的。記者指著降血脂的配方問銷售人員:“我血脂高,醫生給開了藥,正吃著。要是吃你這個配方,降血脂的藥還用不用繼續吃啊?”對方回答:“這不是藥,不能吃了馬上就好,得吃個十天半月的,再停你吃的藥!”記者心中頓生疑惑,既然不是藥,“禪食”怎么能替代藥呢?
小趙上大學時就用薏仁粉調理身體,目的是讓自己的皮膚更光滑一些。她告訴記者,最近許多地方都在銷售各類食療五谷、膳食果蔬之類的東西,看得她眼花繚亂。其中,許多是“磨坊”專營店,經營的谷物和藥材都是用機器打磨成粉,直接用水沖服,可代替早餐,身邊許多朋友都在吃。有的朋友就買來芡實、蓮子、薏仁等,現場加工成粉末,說是吃了能養脾胃。有些配方里,有不少東西是以前只有在藥房才能買到的中藥材,如白果、枸杞、阿膠等。
價格虛高
在藥店里,一般的藥材,如薏仁、淮山藥、茯苓等平均售價在20元/500克左右,可以免費加工成粉,但是顧客自己帶的藥材、谷物均不給加工。以薏米為例,市場上售價一般在15至17元/500克,但記者發現在“磨坊”現場研磨成粉后,最高賣到50元/500克,最低也要28元/500克。雖然貴了許多,消費者還是選擇到這種“磨坊”專賣店買,因為實在沒有其他地方可以提供打磨服務,更何況藥店里是不賣五谷雜糧的。
據記者觀察,除薏仁外,許多在農貿市場上能夠買到的五谷雜糧,一旦進了這種“食療磨坊”,價格就變得不菲了。在另一家超市中的“磨坊”專營店,記者和經營者攀談了近20分鐘。在這段時間里,進店購買各種配方膳食的顧客就有五六人。看來,這種磨制食物還是有一定市場的。
亂吃傷身
“我們店里銷售的谷物、藥材均為高溫烘焙加工的,可以直接食用,而且這些藥材都是對人體有益處的藥,可以替代早餐。” 在八一公園附近的一家“膳食坊”,當記者問到像淮山藥、茯苓、白果、首烏、當歸這些中藥材是否可以隨意食用時,銷售人員的回復很簡單:“沒問題,絕對沒問題,一般人都適用。只能治病,不能加重病情!”
更有甚者,在另一家“膳食坊”,一位銷售人員竟然說要用《易經》來給記者推算適合吃什么食物,根據卦相來判斷記者屬于什么體質,然后再“對癥下藥”。這話聽起來就挺玄。
其實,中國人有悠久的養生傳統,食療、藥膳早已被人們接受,但把多種中藥材與食物混雜在一起,由沒有任何藥理知識的人隨意添放做成的“炒面”。是不是就可以跟普通食品一樣,說吃就吃,說補就補呢?
只要查閱一下專業書籍就能弄明白,多數藥食兩用的食材在食用時都有禁忌,如淮山藥益肝腎,有助于腸胃消化吸收,但因其有收斂作用,所以患感冒、大便燥結者及腸胃積滯者忌用。枸杞一般適用于肝腎不足和肺腎陰虛所致諸癥,但凡有感染癥狀,或者脾胃虛弱、泄瀉消化不良、腹脹的人不宜食用枸杞。
一位老中醫提醒消費者,通過食療調養身體可以,但真的有病了還是得到醫院。就是進行食療,也要弄清楚藥物與藥物配伍、藥物與食物配伍、食物與食物配伍的禁忌。否則,胡亂吃一通,不僅花錢買不來健康,還會給身體造成傷害。
本報記者 王時勤 見習記者 黃碩
這幾天,有關“悟本堂”的爭議成了輿論關注的一大焦點。綠豆、茄子、白蘿卜之類的普通食材真的有神奇的功效?爭議在繼續,人們對養生、食療、藥膳的熱情也在繼續。近一段時間,冠以某某“磨坊”、某某“養生坊”或“膳食坊”、某某“禪食”的銷售專柜,紛紛在沈城多家大超市有利位置搶占了一席之地。“我們賣的都是平時常吃的東西,能治病卻吃不出毛病,放心買吧!”雖然銷售人員說得輕松,但看到食療配方中有不少是中藥材,讓人心里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