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二醫院院長助理,肝病科主任,南京大學及東南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華醫學會江蘇省感染病分會委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秘書,全國疑難及重癥肝病攻關協作組委員。在肝病診療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扎實的理論基礎,尤其擅長重型肝炎和肝衰竭治療、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療、肝硬化、頑固性腹水的治療。
在日常生活中,乙肝患者在用藥方面常有一些問題,其實,患者只要牢記4點即可。
這4點就是:在醫生指導下用藥;不要輕信“轉陰藥”;慎用有肝毒性的藥物;慎用中草藥。
首先,每個患者的病情不同,所需要的治療方案不同,慢性乙肝治療的藥物包括兩大類,即抗病毒藥物和保肝藥物,這些藥物的應用和停用有一定的標準,必須由專業醫生來判斷。同時,乙肝患者常因合并其他疾病而接受治療,所用的藥物可能會存在肝毒性,應由醫生根據病情做出判斷,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其次,我們經常看到有些機構宣傳,所謂使“大小三陽轉陰”,其實這些都不能輕信。關于“轉陰”,目前肝病界專家認為HBsAg陽性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不用抗病毒治療,95%以上的患者可以在半年內HBsAg轉陰,另外10%轉成慢性,這些人里面100個人中每年仍有2個會自己轉陰;慢性持續性感染者,不管是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還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體內病毒都很難清除,即使加上藥物、免疫壓力等因素的作用,HBsAg陰轉率都非常低,尚無確切資料證實能夠超過5%。那些所謂“轉陰六成以上”,基本都是騙人的,故意混淆了急性和慢性來蒙騙外行。
關于中醫藥,我們必須先承認,正確使用中醫中藥,在保肝治療方面有著較好的治療作用。但現在臨床也存在許多認識誤區,如“中藥無毒”一說。對慢性乙肝來說,疾病之“本”就是乙肝病毒,而目前尚無證據證明中藥可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此外,“中藥無毒副作用”也是不正確的,很多中藥具有比較明顯的肝毒性,如何首烏、雷公藤、雙黃連、炒白果、蜈蚣粉等。有統計表明,引起藥物性肝炎的藥物中,中藥排在第二位,僅次于抗結核藥。
除此以外,常見引起肝損害的藥物還有很多,我們不能諱疾忌醫,但在應用到這些藥物時,應該首先向醫生說明自己的臨床表現、既往肝功能情況和用藥史等,方便醫生以權衡利弊;同時用藥前要詳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并在用藥期間定期檢測肝功能,如出現肝功能指標較前惡化,可以盡早處理,請醫生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