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疼痛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還給其帶來嚴重的心理及生理損傷,增加并發癥的發生率,延長恢復時間,增加醫療費用。隨著鎮痛研究的發展,急性疼痛已經從以往的保守治療改為積極主動治療。
急性疼痛治療發展方向
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對急性疼痛的定義為:最近產生并可能持續較短時間的疼痛。隨著鎮痛技術的發展,對急性疼痛的治療已經從既往的保守治療改為積極主動治療。保守治療的方法往往是在患者已不能忍受疼痛時,根據患者的需要肌注或靜注鎮痛藥物,而積極主動的治療則包括患者自控鎮痛、硬膜外鎮痛和連續神經阻滯鎮痛等。目前,對急性疼痛采用多模式鎮痛和超前鎮痛療法,提倡聯合多種藥物鎮痛,同時強調在手術前預防疼痛的發生,并減輕或預防術后超敏狀態的形成。
多模式鎮痛:就是聯合應用不同作用機制的多種鎮痛藥物或采用機制不同的多種鎮痛措施,以達到更好的鎮痛效果,同時將副作用減至最小,這代表著術后鎮痛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通過聯合應用阿片類藥物、區域阻滯藥和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可在減弱中樞神經系統接收到的疼痛信號的同時,抑制外周疼痛信號的發生。
超前鎮痛:是指在傷害性刺激作用于機體前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神經中樞敏感化,減少或消除傷害引發的疼痛[1],可避免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從而減少術后鎮痛藥用量,抑制神經可塑性的形成[2]。
阿片類藥物鎮痛效果確切,但會引發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嗜睡、腸蠕動減慢等多種不良反應,限制了其應用。傳統NSAID可將鎮痛效果維持至術后炎癥階段[3],但因其會無選擇地抑制環氧合酶(COX)-1和COX-2,因此會在發揮抗炎、鎮痛作用的同時,誘發消化道潰瘍、血小板功能異常和腎臟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塞來昔布(西樂葆?)為選擇性COX-2抑制劑,其較傳統NSAID的胃腸道安全性更好,對血小板功能的影響輕微,不影響出血時間[4]。已有多項研究顯示,使用塞來昔布不增加術中出血量,也不影響骨愈合[5]。
塞來昔布:中樞、外周雙重鎮痛
手術或創傷等組織損傷會導致炎性介質釋放,從而激活外周傷害感受器,后者被激活后,傷害性信號便會經脊髓上行傳導束傳至丘腦和大腦皮層,這些信號在中樞進行整合后就會使人產生疼痛感覺。中樞神經系統又經下行傳導通路對疼痛進行調控[6]。阿片類藥物可與位于脊髓后角膠狀質感覺神經元上的阿片受體結合,阻止疼痛信號傳入腦內。而塞來昔布則通過抑制外周和中樞COX-2的表達抑制痛覺超敏,發揮雙重鎮痛作用。
外周:外周組織損傷后,炎癥會誘導COX-2的生成,花生四烯酸會在COX-2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的增加會激活外周傷害感受器,使其發生一系列改變,從而使傷害感受器的興奮閾值降低,對外來傷害性刺激和無害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塞來昔布在外周抑制COX-2,從而抑制導致疼痛的炎癥因子的產生,并抑制外周痛覺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