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申是河北醫大一院心臟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他從事心血管內科專業40年,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他創造的快速床邊臨時心臟起搏術、小角度切入法心包穿刺引流術等技術,引起國際醫學界關注。他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嚴重心力衰竭、心血管神經癥、冠心病、心絞痛卓有成效。
高超醫術令美國同行稱贊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病的晚期階段,是21世紀的流行病。心力衰竭致死率、致殘率高,預后差,有臨床癥狀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存活率只有約50%,在預后上是僅次于肺癌的惡性疾病,嚴重心力衰竭患者年死亡率高達50%。
作為心血管內科醫生,劉坤申深知患者的痛苦:胸悶、憋氣、喘一口氣都要抬高雙肩,下肢水腫,全身無力,不能平躺,只得坐著睡覺,心臟猝死隨時都可發生,患者在痛苦焦慮中艱難度日。高碑店市的趙先生就曾是一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幸運的是經劉坤申治療后,他至今仍健康快樂地生活著。
原來,趙先生患病后曾在國內多家有名的醫院治療,效果都不明顯,遠在美國做生意的女兒把他接到美國,在馬里蘭州醫院接受了全面詳細的檢查。美國醫生認為趙先生的心力衰竭已至晚期,心臟移植是唯一可行的治療方法。“心臟移植離百姓太遙遠、太不現實了。”劉坤申介紹說,一是心臟供體十分稀缺,二是手術費用高昂,僅術后維護費每月就在4000元以上,即使在美國這樣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每年也只有不到2500人有幸應用此方法治療。他認為,藥物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心力衰竭的現實又普遍的方法。
劉坤申接診趙先生時,病人癥狀已十分嚴重,心率每分鐘只有40次,還伴有頻發的室性早搏,同時患者還有高血壓、糖尿病。劉坤申為他制訂了周密的治療方案:先用利尿劑、強心劑解決了腹水和下肢水腫問題,一周后水腫消失,患者能平躺下。接著通過安裝心臟起搏器解決心律慢的問題,同時應用β受體阻滯劑幫助衰弱的心臟恢復正常功能。一個月后,患者癥狀明顯好轉,又經過3個月的恢復,心臟功能逐步恢復正常。
去年春天,趙先生又到美國女兒家小住。曾為他看過病的美國醫生給他做了檢查后吃驚地發現,趙先生的心臟已經基本康復。當得知是在中國治療好時,這位美國醫生不停贊嘆:“真想不到,中國有這么好的心血管病醫生!了不起!”
“用藥如用兵”
54歲的何先生曾因冠心病多次住院,做過兩次冠脈溶栓和支架治療,依然有頻繁的心絞痛發作,心臟擴大,已發展到心力衰竭中晚期。劉坤申研究分析了患者病情,發現β受體阻滯劑使用劑量達不到靶劑量是治療失敗的關鍵。劉坤申先使用洋地黃、利尿劑、ACE抑制劑等使病情穩定下來,在此基礎上,從小劑量開始加入β受體阻滯劑。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多年用藥體會,劉坤申借助心臟起搏器改變心動過緩、調整其他藥物劑量的辦法,來克服低血壓、虛脫等暫時的臨床狀況,并用中藥補氣養陰、扶正培本,通過“退一步、進兩步”,最終達到β受體阻滯劑的個體化目標劑量。由于判斷準確,處置得當,患者心率、血壓都穩定下來,心臟明顯縮小,心功能逐步恢復了正常。
在劉坤申看來,“用藥如用兵”,不僅要掌握每個兵、將的特點,還要了解兵、將如何組合,才能形成最有戰斗力的方陣,最終打勝仗。他表示,心內科醫生對臨床上常用藥物,不僅要了解單個藥物的特點、作用,還要知道它應該與哪種藥組合、用多大劑量、如何把握用藥時機等,才能發揮最佳療效。對使用中出現的負面影響和暫時困難,能夠巧妙地避害趨利,最終達到治療目的。劉坤申還發現,大多數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是由冠心病所致,多數表現為脾腎陽虛、氣滯血淤或氣陰兩虛型。于是在使用西藥治療的同時,把補氣養陰與活血化淤的中藥應用其中,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工作中,劉坤申收集整理了上千份患者病情資料,上面清楚地標明每次用藥后病情變化的記錄、患者出院后的跟蹤觀察情況、醫生的用藥心得等。近年來,通過中西藥結合治療的臨床驗證,許多嚴重的心力衰竭患者擴大的心臟明顯縮小或恢復正常,心臟功能顯著改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