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生病后應該何時停藥心里沒譜,往往是自我感覺病好了,就將藥停了,或者是一直用藥,直到將所買的藥物用完。
其實,何時停藥應根據藥物的性質、作用、患者的個體差異和病情來決定。何時停藥最好聽醫生的。尤其對以下藥物的停用更應慎重。
長期服用的藥:降血壓藥、抗心律不齊藥、降血糖藥、器官移植后抗排異藥、治療精神病藥等大多需長期應用,不可隨意停藥,否則極易造成病情反復,癥狀有時甚至比用藥前更嚴重。
抗病毒藥 一般應用約一周即可停藥。因為病毒有自限性,其病毒本身可以產生干擾素等免疫因子而導致其自身滅亡。因此只要在病毒感染初期用藥7日即可,不必多用。
抗感冒癥狀藥 指治療打噴嚏、鼻塞、流鼻涕、發燒等傷風感冒癥狀的藥物,一般在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時即可停藥。因為此類藥物只能治療這些感冒癥狀,對病因并無治療作用。感冒的最后痊愈最終靠的是身體本身的抵抗力。
抗生素類藥 一般應在自我感覺病好后再多用3—5天。因為細菌的生長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增殖速度很快,而抗生素的作用是殺滅或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當自我感覺身體好轉或癥狀已完全消失時,細菌并沒有被完全消滅,此時停藥,細菌很快會“卷土重來”,有些急性炎癥就會轉變成難治的慢性炎癥。因此,為了鞏固治療效果,應該多用幾天。
鎮靜催眠藥 應在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后,逐步減少用藥量,直到完全停藥。不宜突然停藥,或者將用藥量減少過多,以免出現“反彈”現象,反而使用藥量增加,或增加此類藥物的成癮性、依賴性等不良反應。
鎮痛藥 一般應在疼痛減輕至身體忍受時及時停藥。因為此類藥有成癮性、依賴性等不良反應,久用可使這些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性增加,所以應盡早停藥。但某些病痛(如癌癥病人)的疼痛是長期的持續增強的,他們在應用鎮痛藥時應該堅持按時按量按醫藥物才能持續地發揮鎮痛的作用。
激素類藥物 特別是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地塞米松等),因其能抑制人體腦垂體前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進而引起腎上腺皮質萎縮,失去功能。突然停藥則可能發生嚴重的腎上腺危象,出現惡心嘔吐、低血糖及休克等癥狀,因此,為了防止藥源性腎上腺皮質機能不全的發生,用藥劑量應盡可能的小或采取間斷給藥法,用藥時間不宜過長,停藥應慢慢減量,直至完全停藥。
(實習編輯:周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