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不合理用藥及由其導致的用藥安全問題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威脅公眾健康的問題。很多時候,不合理用藥的危害甚至超過了疾病本身,必須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筆者通過調查走訪,發現部隊基層官兵在日常用藥時主要存在4個誤區。
誤信廣告求“新藥”
近年來,各種藥品廣告充斥各類媒體,對人們的視覺和聽覺造成極大沖擊;五花八門的“新藥”令人眼花繚亂,對人們的用藥觀念產生了較大影響,使人們一味追求所謂的“新藥”。殊不知,這正是商家的一種促銷手段。藥品通常有商品名和化學名,商品名是生產廠家為其產品取的名稱,即我們日常所說的藥名;化學名則一般是藥物主要成分的化學名稱,有些藥品為單一成分,有些為復合成分,說明書中標明的多為主要成分,如感冒藥“泰康”為商品名,其化學名為“雙撲偽麻片”。因此,化學成分相同的藥物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商品名,化學名則是通用的,以英文或譯文表示。2006年7月,《嘹望新聞周刊》引用的資料顯示,在2000種常用藥品中,同種藥品有4個商品名的占20%,有5個商品名的占25%,有6個商品名的占25%,有7個商品名的占15%,有的藥品甚至有幾十個商品名,如市場上的紅霉素就有47個商品名。一些商家在藥品外包裝上故意將商品名放大印于醒目位置,而將化學名印于不顯眼處,并盡量使字體顏色與外包裝背景相近,有意誤導消費者,使普通消費者很難辨認。實際上,這些所謂“新藥”多為換名不換藥的“變臉”藥,只是名稱、包裝、價格改變了罷了。另一方面,我國對新藥審批把關不嚴的問題客觀存在。以2005年為例,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共批準81個新藥上市,而同期我國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新藥達1113個。即使真地出現了治療某種疾病的新藥,如果原來的老藥仍有效,就應堅持用下去,而不應去趕時髦。對于患者來說,由于個體差異和用藥史不同,藥物的新與老只是相對的,所謂老藥無非是使用年代較久的藥,如果某種藥已用了幾十年,醫師仍樂意用,往往說明這種藥物不僅效果好,而且不良反應小,用起來是安全的。只有在沒有可選藥物時,才應考慮使用新藥,這樣的選擇才是上策。
以價論效求“貴藥”
不少病人錯誤地認為藥價越貴效果越好,以藥品價格貴賤論療效。近幾年,部分官兵不愿去部隊基層醫療機構就醫,就是去看病后也往往認為基層醫療機構醫生開的藥品“檔次”不夠,對醫生開的常用藥不屑一顧,盲目去地方藥品超市自行選購,影響或拖延了疾病的治療。實際上,任何藥物都有一定的適應癥,藥品不是以其療效高低來定價的,藥品的價格取決于研制和生產的成本、市場營銷開支等因素,而藥品的安全性則取決于藥品的不良反應(或毒性)和治病的效果,價格高的藥品不一定是更加安全有效的藥品。事實上,價格昂貴的藥多為新、特藥品,在臨床使用時間不長,人們對其藥效和毒副作用的認識往往不足。因此,盲目以藥品的價格論療效的用藥觀念缺乏科學性。
盲目崇外求“洋藥”
有些病人認為進口藥品比國產藥品質量好,愿意以高價買進口藥服用。應該承認,國外大部分藥品的生產工藝、設備確實比較先進,但隨著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和藥品生產工藝的不斷提高,一些國產藥與進口藥相比,在藥物代謝、藥理作用、生物利用度和臨床療效等多項指標上幾乎沒有什么差異,完全可以滿足患者的治療需要,而在價格上國產藥卻比進口藥便宜很多。另外,還有部分進口藥的生產廠家就是國內中外合資企業。盲目使用進口藥物的另一潛在危害是,由于東西方人種在飲食、遺傳基因等方面存在差異,一旦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因臨床病例較少,不利于緊急救治。
偏信秘方求“中藥”
長期以來,偏方因其簡便易行、省錢省事而被人們所熱衷,一些患了疑難雜癥的患者,在久治不愈時便尋找所謂的偏方、秘方使用,并認為中藥是純天然動植物藥,沒有毒副作用,服用后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損害,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藥物不良反應報告顯示,抗生素、解熱鎮痛藥、中藥已成為當前藥物不良反應的“三大禍首”。由于傳統觀念認為中藥安全無毒副作用,中藥的不良反應往往被忽視。近年來,各地因偏信亂用所謂秘方、偏方而致死、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例如有些早期癌癥病人,本可以通過手術治療獲得較好的療效,卻因偏信某些秘方而錯失治療良機,使病情惡化,以至難以治愈。有人相信生吞魚膽能敗火明目強身,結果吞食生魚膽后出現了嚴重的中毒癥狀,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由于偏方多數流傳散落于民間,多經口傳耳聞而來,未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和藥理實驗,其毒副作用不為人們所了解和重視。而每一味中藥都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其采摘部位、季節及炮制方法亦不相同,因此,其藥理作用的差別也很大,甚至迥然不同,不少藥物還有同物異名或異物同名的現象。所以,廣大基層官兵在使用偏方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偏聽偏信,病急亂服藥。
(實習編輯:周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