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非甾體類抗炎藥副作用,個體化用藥很重要。
前不久,在全國“安全用藥”的媒體見面會上,北京協和醫院的風濕病專家指出,個體化用藥和嚴格掌握用藥適應證是降低非甾體類抗炎藥副作用的關鍵。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在臨床上的應用已經有了百余年的歷史,廣泛應用于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其他怠慢性疼痛的治療。非甾體類抗炎藥副作用主要涉及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其中心血管事件和腸胃道出血的病例報告所占比例很小。
專家指出,要合理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是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將風險降至最低,而不是禁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針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目前學術界已經提出應用腸溶片,使藥物在腸內溶解,避免對胃粘膜的直接刺激,改變給藥途徑,如使用外用劑型、餐后服用、直立位服藥及個體化治療等對策。對急性疼痛的治療,非處方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在低劑量、間斷性、短期用藥的情況下,風險是非常小的。
“全耐藥細菌”露臉,抗菌藥物濫用再敲警鐘。
日前,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從一腎結石術后患者的尿液中分離出一株致病細菌,經國際上細菌鑒定的金標準——法國生物梅生埃API20NE鑒定卡鑒定為“全耐藥細菌”。此為“全耐藥細菌”在我國的首次露臉。
由于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細菌耐抗菌藥物的現象日益嚴重,臨床上經常分離出耐多種常用抗菌藥物的細菌,使相關感染的治療非常困難。目前,國際上出現了耐全部常用藥物的細菌,稱之為“全耐藥細菌”,但我國尚無正式報道。而來自泉州的這則消息,意味著“全耐藥細菌”在我國的首次露臉,這無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在此之前,我們關注更多的是抗菌藥物濫用會使身體器官受損。而現在,另一個更為嚴峻的問題又在向我們逼近,這就是因濫用抗生素而破壞體內的正常菌群,最終使病菌耐藥性增強而導致疾病無藥可治。查出了疾病的來龍去脈,也查出了病菌的前因后果,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病菌肆虐而束手無“藥”,這是多么可怕的情形。
泉州市第一醫院分離出的該株“全耐藥細菌”,再次敲響了抗菌藥物濫用的警鐘,提醒臨床醫師和全社會要重視和積極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否則會給社會和患者帶來極為嚴重的后果。
長期服用孕三烯酮會增加冠心病危險。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發現,長期使用孕三烯酮藥物患者的雌二醇水平和骨密度大為降低,對血脂代謝有不利影響。
孕三烯酮是目前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及預防術后復發的主要藥物,但使用不當也會出現一些副作用。為了探討孕三烯酮應用的安全性,北京婦產醫院婦科選擇經腹腔鏡或開腹手術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56例,按年齡劃分為兩組。Ⅰ組年齡為20-39歲,Ⅱ組年齡為40-45歲。兩組患者服藥6個月時與服藥前相比,雌二醇水平顯著下降,甘油三酯、血清膽固醇均略有升高。
研究還發現,服藥6個月時,患者第1-4腰椎的骨密度值較服藥前降低,Ⅰ組骨丟失率為4.7%,Ⅱ組為6,1%,停藥6個月后骨密度值能夠上升,但不能完全恢復到服藥前水平;颊咄K12個月后,骨密度值基本接近服藥前水平,其變化數值與年齡有關。
雌二醇可以刺激肝臟內膽固醇代謝酶的合成,改善血脂成分。雌二醇水平降低可引起血脂和體內膽固醇水平的升高,使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增加。為此,專家建議,患者在服藥前和服藥時最好加用一些合鈣、磷的礦物質,以緩解其副作用;長期服用,還要注意對血脂代謝的監測。
(實習編輯:周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