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由于病毒持續感染,免疫功能紊亂,致使病情遷延,治療非常困難。
自2003年6月至2006年3月,我們用苦參素治療248例慢性乙型肝炎,收到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選擇。慢性乙型肝炎248例,其中男186例,女62例,年齡19~72歲,平均50.3歲,均為我院住院患者,診斷標準均符合2000年制定的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1],病例符合以下條件:①有慢性肝炎病史。②乙肝五項指標示大三陽。③HBV-DNA定性均為陽性。④以前沒有做過抗病毒治療,肝功能代償良好。根據谷丙轉氨酶高低分為三組:①轉氨酶在200u/L以下。②轉氨酶在201~400u/L之間。③轉氨酶在401u/L以上。各組病人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在基礎治療、保肝、支持及對癥治療的同時,加用苦參素(江蘇連云港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981016)600mgiv drip qd,療程3個月。對照組除不用苦參素外余同治療組。
1.3 觀察方法。治療1個月及3個月后進行化驗檢查及臨床評估。
1.4 統計學處理用χ2檢驗。
2 結果
治療1個月和3個月后,治療組HBeAg轉陰率、抗-HBe陽轉率、HBV-DNA轉陰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療效與治療前ALT高低呈正相關,ALT越高者,其HBeAg轉陰率、抗-HBe陽轉率、HBV-DNA轉陰率越高,結果(表1~表6)。
3 討論
苦參素注射液是從中藥苦豆子及苦參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98%以上為氧化苦參堿。基礎研究表明:氧化苦參堿有抗炎、免疫調節、穩定細胞膜、激活細胞腺苦酸環化酶、誘導肝細胞微粒體藥物代謝酶以及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推測其作用機制如下:①可能誘導細胞內某種物質的產生,從而加強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產物的降解,有文獻報道,氧化苦參堿可增加肝臟內細胞色素P450的含量[2],氧化苦參堿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與誘導肝臟內細胞色素P450之間有無一定的聯系尚待進一步的實驗證實。②氧化苦參堿的化學結構與嘌呤類似,可能干擾病毒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亦需進一步的實驗證實。另據報道,苦參總堿對柯薩奇病毒B3的蛋白合成有抑制作用[3],表明苦參堿類生物堿對多種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其具體作用機制尚待進一步探討。有報告證實:氧化苦參堿在體外試驗中對含有HBV基因的2.2.15細胞株分泌HBsAg方面有顯著抑制作用[4]。對于乙肝病毒全基因組轉基因小鼠動物模型的抗乙肝病毒功能的研究表明:苦參素在體內確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可降低乙肝病毒轉基因小鼠肝臟內HBsAg和HBeAg的含量,對兩者作用一致,無選擇性作用[5]。從上述248例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效果看,也充分證明苦參素具有明顯的抗病毒作用,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治療前的ALT水平高低,與患者免疫清除功能關系密切。ALT明顯升高者,此時患者免疫清除功能最強,應用苦參素抗病毒治療后,效果亦最好。故谷丙轉氨酶在401u/L以上的治療3個月后,HBeAg轉陰率、抗-HBe陽轉率、HBV-DNA轉陰率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因此,苦參素可作為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安全價廉藥物之一,其遠期療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實習編輯:周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