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激素,又稱為“外因性內分泌干擾物質”,其分子結構與人體內正常激素的分子結構非常相似,是環境中的激素類似物。當它們進入人體后,就會輕而易舉地與激素受體結合,這些冒名頂替者混雜其中,魚目混珠,誘使機體漸漸改變某些生物化學反應,干擾正常的生理代謝、內分泌、生殖機能,引起種種負面的生物學效應。
目前,已知最主要的環境激素是二惡英,它有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及內分泌毒性。二惡英的生物累積效應非常強,由于在食物鏈中富集,所以90%是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的。早在1962年越戰期間,美軍使用了含二惡英的落葉劑,戰后發現凡美軍噴灑過這類毒劑的地區,有大量婦女流產、嬰兒畸形。研究表明,二惡英化學性質穩定,脂溶性好,極易損害人的肝臟特別是生殖系統,男性尤為敏感。1999年,沸沸揚揚的比利時食品污染事件導致比利時政府倒臺,原因就在于有人把免費收來的廢機油和動物油混在一起,賣給飼料廠,含氯有機物在高溫加工過程中產生二惡英,混入飼料中,使大量雞肉、雞蛋、牛肉、牛奶、豬肉食品污染,危害整個歐洲,并波及到全世界。
此外,很多除草劑、殺蟲劑、殺線蟲劑、殺真菌劑、某些重金屬、工業有機化合物,都具有環境激素的作用。
環境激素可引起男性精子數目銳減、精子運動能力低下、精子畸形率上升、男性不育癥患者增加以及導致睪丸癌、前列腺癌。20世紀90年代,丹麥首先報道了男性精子減少,生殖機能發生異常,通過對近15000名男子進行調查,發現過去50年間,男性成人精液中的精子數量約減少了一半,精液量也減少了25%,他們認為其原因可能是環境激素的影響。目前在西方發達國家,有大約20%的夫婦苦于沒孩子。1998年底,中國醫療部門的統計數字表明,目前,中國每8對夫婦當中就有一對不育,這個比例比20年前上升了3%。
環境激素還可引起女性性早熟、月經失調、子宮內膜癥、不妊癥、子宮癌、卵巢癌、乳腺癌等的增加。一項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農墾密集地區的研究表明,與正常情況下的婦女相比,生活在曾經用過殺蟲劑的農田附近的孕婦,其生育過程中更有可能由于先天性缺損而導致流產。
環境激素會導致胎兒畸變,經科學家研究發現,育齡婦女長時期受環境激素的污染,會使受孕胎兒畸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胎兒的五官、肢體或性器官的局部畸形。據報道,1993年,美國一法院判決一家美國化學公司必須向一對夫婦賠償398萬美元,理由是因為這家公司所生產的名為“班雷特”的殺蟲劑是一種環境激素。這對夫婦所生的第二個孩子,一出生就是瞎子,這是因為這對夫婦長期使用“班雷特”帶來的影響。據后來的調查表明,這樣的病例在美國嬰兒中占萬分之四。而在這之前,“班雷特”作為一種殺真菌制劑曾受到許多農戶和園藝工人的廣泛歡迎。
人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預防環境激素的傷害。
(1)盡可能不要使用含有氯化物的包裝物,不使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食品,不用聚氯乙烯包裝材料在微波爐中加熱食品。
(2)嚴格防止把塑料垃圾混入要做燃料處理的其他垃圾中,盡可能地重復使用塑料容器。
(3)對衣物盡可能少用化學干洗。
(4)盡量使用無鉛汽油。
(5)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
(6)要盡量少食用近海魚,因為小魚和微生物攝取了海中的化學物質,然后又被大魚吃掉,這種食物鏈的作用,在金槍魚和青花魚等大型魚類體內濃縮的化學物質非常多,日本人通過食物攝取的環境激素總量中約60%來自魚類。
(7)要多食用谷物和黃綠葉蔬菜等容易使環境激素從體內排出的食物。
(實習編輯:周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