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療法由來已久,它不僅對體質虛弱、多種慢性病的康復具有獨特的療效,又無一般中西藥的副作用,因而深受人們歡迎。當今社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服用藥膳的人越來越多,但如使用不當,也可造成不良后果。
人們知道,藥膳的作用在于調整人體體質某些方面的不足和過剩,因此應掌握“辨證施食”的原則。人體由于遺傳、生活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的影響而形成不同的體質,如陰虛、陽虛、陰盛陽衰、氣血兩虛等。中藥的屬性分寒、涼、溫、熱、平,選擇藥膳就應根據藥物的屬性和功用,與人的不同體質相對應,才能起到調整陰陽、氣血偏盛偏衰的作用。
我國目前常用的中藥材約有5000多種,可供制作藥膳的有500種左右。據有關部門的實驗研究,其中安全無副作用、不用炮制且味道可口的僅有60種左右。如為寒涼屬性,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滋陰、生津作用的有沙參、天冬、麥冬、白芍、石斛、決明子、珍珠粉等;為溫熱屬性,具有祛寒、助陽、生熱、溫中、舒經活絡作用的有天麻、杜仲、肉桂、丁香、黃芪、花椒、茴香、黨參、鹿茸、熟地、何首烏、菟絲子、冬蟲夏草、陳皮等;屬性平和,具有健脾開胃、補肝益腎等作用的有茯苓、枸杞、山楂、甘草、山藥等。
“藥膳”以藥為主,食物為輔,所配食物應與藥物的屬性相吻合。根據“藥食同源”的理論,食物和藥物一樣,都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辛、苦、甘、咸五味的特點,在選擇食物與藥膳搭配時,也要講究食物的屬性。人們通常的食物中,屬溫性熱性,能祛寒壯陽的有韭菜、胡椒、南瓜、大蒜、白豆、羊肉、狗肉、雞、黃鱔、海鰻等;屬寒性涼性,能清熱瀉火、滋陰生津的有栗子、綠豆、蘿卜、萵苣、芹菜、黃瓜、鴨、兔、蟹、黑魚等;屬平性的有大白菜、薺菜、大豆、卷心菜、茄子、冬瓜、豬肉、鴿、鯉魚、鯽魚等。
那么,吃藥膳何以能對人體帶來危害呢?具體原因:1.選擇的藥膳與人體體質不符。如體質陽虛型,再食用具有清熱瀉火的藥膳,則會使原有癥狀進一步加重;如為陰虛陽亢型體質,以性味平和的藥膳食用,則不可能使體虛的現象好轉。2.藥物的品種、配方、劑量不當或質量有問題。許多酒家、飯店,甚至小吃部為拉生意也搞藥膳,其實他們只注重色、香、味,不懂得所用藥物的屬性,有的把寒性、熱性混合搭配,有的劑量過大,有的是假冒偽劣藥材。3.藥食配伍不妥。如一溫補的藥方配上寒涼屬性的食物,由于藥物劑量小,而食物量多,則足以抵消藥物的性能和功效。
正確食用藥膳應堅持以下幾方面原則:
1.分清體質類型,做到“辨證施食”。溫補藥膳適合于陽虛體質。主要表現為體型偏瘦、氣虛、陽虛,如畏寒、乏力、易出汗、記憶力差,食欲不振、腰膝酸軟、胃寒、腹脹、腹痛、便溏、性功能較差等。清補藥膳適用于體型較胖、陰虛陽亢、肝氣旺盛者,常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表現為怕熱、易興奮、多汗、易口渴、咽干舌燥、便秘、尿赤、失眠、健忘等。平補藥膳一般人都可食用,對體質較差、陰陽兩虛、氣血兩虧者也較適用。
2.進補講究季節,做到“天人相應”。有關專家認為,藥膳應講究四季五補,即春天萬物復蘇,五臟屬肝,適宜升補;夏季分初夏與長夏,初夏天氣已熱,五臟屬心,宜于清補,長夏天氣炎熱,五臟屬脾,宜于淡補;秋季天氣涼爽,五臟屬肺,宜于平補;冬季氣溫寒冷,五臟屬腎,宜于溫補。如果違背這一自然規則,也會影響到補益效果。
3.正確選用藥材,合理搭配食譜。藥材要選用“正品”、“真品”,新鮮優質。不能用不適應做藥膳,甚至有毒副作用的藥物制作藥膳。劑量要根據就餐人數來確定。食物的搭配,其屬性要與藥物相一致。
此外,進餐館吃藥膳要到有一定規模的藥膳館,如無“藥膳食療”許可證,沒有正規藥膳師或中醫藥人員配餐,還是慎吃或不吃為好。在家自配藥膳,應請中醫師或中藥劑師給予指導,既能達到進補目的,又可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實習編輯:周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