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推薦:輕松防治四大“夏天病”
痛經女性的難言之隱
痛經,是很多女性都曾經或正在經歷著的一種苦惱,有調查顯示,在14~25歲的年輕女性中,高達88%的人有痛經、腹脹、腰疼等問題。很多人也都知道中醫中藥對解決痛經有不少辦法,但是對于喝湯藥,大家又覺得很麻煩,尤其是年輕女性接受不了,且不說它口感有多苦,煎藥就挺費時間的,工作那么忙,哪有時間自己煎藥啊?就算是醫院代煎的中藥,還得早上一包、晚上一包地加熱,很不方便。
南京25歲的林小姐的治療經歷可供借鑒。林小姐每次來例假時就覺得渾身沒勁,腰跟斷了似的,肚子里有一股涼氣往上躥,嚴重時還會冷得渾身發抖,冒冷汗。這個老問題從她上中學時就開始騷擾她了。
紅糖水、熱水袋、止痛片伴隨她度過了中學、大學、研究生。工作后,問題更嚴重了,疼痛像針刺一樣,從例假前四五天就開始了,而且血量比較大,還會有血塊出來,顏色也比較暗。這個問題讓林小姐很有壓力。
林小姐2007年12月問診南京市中醫院婦科主任醫師張曉盨。張曉盨介紹說:痛經分兩種,一種就是像林小姐這樣的原發性痛經,往往是氣虛導致的寒凝血淤氣滯。另一種則是繼發性痛經,往往是由于某些器官的病變所引起的,比如子宮內膜異位、盆腔炎等,而單純從癥狀上往往很難區分這兩種痛經。如果女性朋友有痛經問題,建議先去做個婦科檢查,確定自己的痛經究竟是原發性的還是繼發性的,再選擇治療的方式。
根據林小姐的年齡、職業、身體狀況,張曉盨認為她是氣虛所致,氣虛會導致寒凝血淤氣滯,中醫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氣血流通不暢,從而引發痛經。
血本應是流通的,為何會淤呢?
中醫認為,身體健康水平最重要的四個方面,分別是陰、陽、氣、血,其中的氣,并不是我們呼吸的氣,而是指能使人體器官發揮機能的能量和動力,比如說血液在身體里流淌,中醫認為這就是體內的氣推動的結果。所謂“血為氣母,氣為血帥”,一旦氣的推動力不足,就是氣虛了,血就會運行不暢,出現血淤。這是女性痛經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這時如果再有寒邪入侵,會加重血液淤阻,加重疼痛。所以,要解決林小姐痛經的問題,首先就是要補氣,加強動力,同時還要活血,疏通淤積。
中醫治痛經可免湯藥之苦
張曉盨給林小姐開了一些湯藥,林小姐吃藥后的首次例假,雖然也疼,但感覺稍微好點了。湯藥有效果,但就是不方便。
把湯藥加工成膏方會更方便一些,這里,張曉盨教大家自制調經止痛膏。
【原料】香附20克、艾葉10克、黃芪60克、當歸100克、益母草80克、玄胡100克、熟地100克、紅棗80克、生姜20克、紅糖500克。
【制作】1.把香附、艾葉、黃芪、當歸、益母草、玄胡、熟地、紅棗、生姜放進一個大沙鍋里浸泡3個小時,然后在沙鍋里加一定量的水,水量是手指尖觸到藥面之后,在指節的位置。水加好后,先用大火燒開,再改用小火煎煮一個半小時,然后潷出湯汁,這是第一碗藥湯。接下來再重復上述做法,煎出第2碗藥湯、第3碗藥湯,把這3碗藥湯靜置30分鐘,讓藥渣沉淀一下。
2.把3碗藥湯都倒進干凈的沙鍋里,大火燒開,等到藥湯里的水分蒸發得差不多時換小鍋,等到藥汁中有大泡冒出時,加入紅糖。
3.加入紅糖后,要不停地攪拌,以防粘鍋,等鍋里的藥汁可以在木鏟上“掛旗”時,就可把它裝進瓷瓶里了。這是七天的量,每天早晨空腹服用一湯匙。
調經止痛膏也屬于中藥的傳統劑型,雖然貌不驚人,但吃起來可和林小姐過去吃過的中藥不太一樣:口感苦中帶甜,特別剛從冰箱里取出來時,還涼涼的,有點像冰淇淋。
張曉盨介紹,以黃芪、當歸和熟地作為扶正、益氣、養血一個基本方,再加活血化淤的益母草,另外再配合行氣調肝止痛的香附和玄胡、暖宮止痛的艾葉,輔料加了大棗、生姜、紅糖,這樣君臣佐使共同配合,起到益氣固本、理氣止痛、暖宮活血的效果。
3個月過去了,林小姐把一罐膏方吃完,明顯覺得每次例假不那么疼了,人也精神多了,氣色也好了。
調經止痛膏的提醒
1.有下列癥狀的痛經女性不能食用:疼痛,拒按,舌質比較紅,口干,平時會表現為白帶量多,顏色偏黃,大便秘結。
2.這個膏方經期不能吃。因為到了經期,氣血的運行狀況不同于平常,這時候服用膏方有可能會影響月經,甚至可能引起其他問題。
3.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急性發作時也不要服用。
4.在服用的過程中,不要吃油膩、辛辣的食物,少吃海鮮,不喝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品,以免影響膏方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