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一些朋友埋怨:吃了許多藥,病情卻未見減輕。服藥后療效不好原因很多,剔除假藥、誤診這兩項因素外,患者給藥方法不當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們可以舉出許多服藥方法不當的實例,下面就是典型的幾種:
(1)服藥時間不對。醫(yī)生開出的藥,往往只注明一日2次還是3次,但一天究竟在什么時辰服,是飯前還是飯后用?一般沒有明確的細說,只好靠患者的用藥知識和經驗來判斷了,可許多人又往往服藥很隨意,藥效大打折扣也便在情理之中了。最佳的服藥時間,應根據人體陰陽消長與時辰對應關系來服,這樣服藥后的效果最佳。比如,發(fā)汗解表藥應在午前服。因為人體陽氣從寅時(清晨3~4時)開始升起,漸漸加強,到上午最盛,然后漸漸減弱,到申時(15~16時)則陽盡陰生。因為發(fā)汗不只損傷人體津液,陽氣也隨之外泄。所以,發(fā)汗解表藥應在午前陽氣最盛之時服最好,以免過度損傷人體陽氣,反而達不到應有的療效。服藥最佳時間應考慮藥物的作用以及對人體少傷害為原則,比如驅蟲藥、鹽類瀉藥宜清晨空腹服,因為此時胃里及十二指腸無食物,藥物能保持較高濃度迅速進入腸內,發(fā)揮最佳藥效。相反,藥物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而食物對藥物又沒有多大中和作用的,這類藥應在飯后15~30分鐘服用。
(2)給藥方式不對。用藥不得法也會影響療效。比如,心腦血管病突發(fā),常取舌下含藥的方式急救。有人卻不知為何這樣做,只把藥往舌下一放了事。其實,含藥的目的是利用口腔粘膜和舌下靜脈直接吸收藥物。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把藥物放到舌下口水較多的地方,有條件時還應把急救藥弄碎,還可少量給水,以幫助藥物被盡快吸收,發(fā)揮最佳療效。再如,吃藥時不喝水而干吞藥片。殊不知這樣做不但會影響藥效,甚至還會發(fā)生不良反應。干澀的藥物是經咽喉、食道進入胃的,水有護衛(wèi)和潤滑食道的作用;水能加速藥物在胃里溶解的速度,加快胃腸吸收,增加血藥濃度;水能沖淡食物和胃酸對藥物的破壞,也能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再如,服用磺胺類藥物,由于其代謝產物溶解度低,容易在泌尿道中析出結晶,引起結晶尿、尿痛、血尿、尿閉等癥,多飲水則可加速排泄,減少毒副作用。再如,服用解熱鎮(zhèn)痛藥時,多飲水可增強機體散熱能力,防止因出汗過多而造成水與電解質平衡失調而發(fā)生虛脫等。
(3)不注意忌口。有人服藥時愛用茶水送藥,這也是錯誤的。因為茶中有一種叫鞣酸的物質,能與藥物中所含蛋白質、生物堿或金屬鹽等成分起化學反應,生成不易溶解的沉淀物,影響人體吸收,降低療效。服用鎮(zhèn)靜安神功效的中藥時,更不可飲茶,因為茶中含有咖啡因、茶堿等能興奮高級神經中樞作用的成分,影響用藥者調養(yǎng)休息。有因出現咽喉痛、口臭、牙齦紅腫、便秘等“上火”癥狀者,在服用清熱瀉火藥時不宜食用辣椒、大蒜、胡椒以及酒類、油炸、肥膩食品,以免給“上火”的身體“火上澆油”。在服用人參、黨參、西洋參等滋補時,不要吃白蘿卜。因為白蘿卜具有行氣消導作用,會減弱藥效。反之,若因用人參等滋補身體時,導致胸悶、氣短、腹脹等不適時,則可用白蘿卜的消導行氣功效來治療?傊,服藥時應少吃生冷、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本已虛弱的脾胃的負擔,加重病情,那就事與愿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