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依賴多由治療不當引起 正確服用安眠藥對健康利大于弊
85%的失眠癥是由焦慮癥、抑郁癥、甲亢、高血壓等疾病引起。要有效治療失眠,必須找出病因,方能對因施治。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七成醫師在過去一年中受到過失眠困擾,但讓人意外的是,如何服用安眠藥治療失眠,很多醫生和我們普羅大眾一樣“蒙查查”。由于不知患者應服哪種類型的安眠藥、服藥同時該怎樣進行對因治療,導致一些患者產生藥物依賴,病情也越來越重。
專家提醒,其實,市民不必對安眠藥有恐懼心理,只要正確服用安眠藥,它給我們健康帶來的好處遠遠大于壞處。
失眠所致記憶缺損遠超安眠藥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了失眠癥?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睡眠檢測中心主任潘集陽說,偶爾一次睡不著并不是失眠癥。判斷是否患失眠癥,可以參考如下幾個指標:如果上床躺半小時仍沒入睡,或整晚睡眠時間少于6個半小時,或中間醒來的時間超過半個小時,同時明顯影響到第二天的工作和學習,出現心情煩躁、丟三落四等,基本上就可以確診為失眠癥了。“為什么要強調后者?主要是人們在睡眠上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有少部分人每天只需睡眠四五個小時,第二天照樣精神抖擻,這種情況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不算失眠。”
在出現過失眠癥狀的人當中,一半為偶爾失眠。偶爾失眠并不可怕,但需要當心的是,很多慢性失眠癥患者都是從偶爾失眠發展而來。潘集陽說,一周失眠時間超過三天,這種情況持續超過一個月,就應該就醫了。但從接診情況來看,很多人一開始并不把失眠當一回事,常常隨便到醫院開點安眠藥了事。等到越治越嚴重,才去看專科醫生。不少人甚至因此而對安眠藥產生畏懼心理,認為其副作用太大,吃了會上癮。
潘集陽指出,其實這是一種對安眠藥的誤解。國外早就有過研究,失眠所導致的記憶缺損和衰退遠遠高于安眠藥。很多時候,人們以為自己的記憶力出問題是由服用安眠藥所致,其實,主要是他們的治療不得當,只治標不治本,導致安眠藥越服越多、失眠越治越重,最后出現明顯的記憶力衰退。
85%的失眠由其他疾病引起
有研究指出,85%的失眠癥都是由其他疾病引起。“至少一半失眠患者是由焦慮癥、抑郁癥等精神疾病引起,15%的是由甲亢、冠心病以及用藥等方面的原因而引起,還有10%由呼吸暫停綜合癥、不寧腿綜合癥等引起。”潘集陽說,真正的原發性失眠只占失眠癥患者的15%,所以治療失眠并不是幾片安眠藥就能解決的。問題是,大多數非專科醫生并不知道這一點,只要病人來訴說失眠的痛苦,他們都會開幾片安眠藥。只對癥不對因,其結果就是病人的失眠總不見好,吃藥就能睡,一停藥甚至比以前更糟糕,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藥物依賴。
潘集陽告訴記者,由于工作、生活壓力大導致焦慮失眠的患者至少占了該院失眠門診的三分之一還多,通過對因治療,他們都能漸漸擺脫藥物醫療,真正走向康復。
失眠如何治不少醫生“蒙查查”
近日出臺的一項中國醫師睡眠狀況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醫生在過去12個月內出現過失眠癥狀,其中62.8%的醫生認為自己的健康問題可能與睡眠問題相關,47.8%的醫生認為自己的睡眠問題影響到醫患關系。雖然他們都很重視失眠問題,但調查也同時顯示,應該如何服用安眠藥,醫生們自己也“蒙查查”。有些醫生服用安定類安眠藥,有些服用非安定類安眠藥,還有一些服中藥或保健品。而如何作出上述選擇,不少醫生并不是以對自身疾病的診斷為依據,而是以朋友推薦為準。此外,對于如何治療失眠,醫生們的做法也不一樣。其中9%是在患者有要求的時候才開安眠藥,另一些則不然。
其實,安眠藥發展到現在,已經包括了很多種類。除了常見的苯二氯卓類安眠藥(即安定類安眠藥),還有非苯二氯卓類安眠藥。從國外的發展趨勢來看,安定類安眠藥已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非苯二氯卓類安眠藥。“安定類安眠藥價錢便宜,但也容易導致醫藥依賴和反跳性失眠,而國產非苯二氯卓類安眠藥每粒至少1元左右,雖然價錢稍貴,但副作用小很多,按需服用即可。”潘集陽提醒,失眠患者根本不必談安眠藥就色變,如果害怕引起藥物依賴,完全可以選用非苯二氯卓類安眠藥。
提醒:10分鐘難入睡馬上服藥
潘集陽說,他經常見到有患者向醫生訴苦,抱怨自己服安眠藥時,每次都要在心里斗爭良久。本來是因為焦慮引起失眠,沒想到為了吃安眠藥的問題,又引發了新的焦慮。這樣,往往上床時沒吃藥,但過了一會兒睡不著,就開始著急,反復思量到底應怎么做。而在這場自己和自己的心理拉鋸戰中,越來越多的焦慮累積在一起,等到最后決定吃藥時,之前積累的焦慮已經壓過藥效,即使吃了藥也還是睡不好。“所以,在打消患者對安眠藥的依賴之后,我會要求他們,如果睡覺前沒吃藥,那么只要上床十分鐘仍沒入睡,就立即起來服藥。”
此外,現在市場上治療失眠的藥物和保健品很多,不少患者根本沒弄清自己是什么情況,就到藥店買一堆回來。潘集陽提醒,不少所謂助眠的保健品,其實是安慰劑,效果很難保證。他建議,每個人病因不同,治療辦法也不同,如果出現失眠癥狀,最好請專科醫生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