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是種特殊的商品,與民眾的健康相關,現在,許多家庭都會設立小藥箱,儲備一些常用藥,以備不時之需。然而,如果不注意科學合理地保存藥品,一些藥品就會過期、變質,無法正常使用,如果貿然使用會危及健康甚至生命。
藥品容易受到光線、溫度、濕度、微生物的影響與破壞,發生變質,主要表現為:渾濁、沉淀、發霉、發臭。
一般來講,藥品是否變質要依靠理化的方法,或生物檢驗方法來檢驗判定。但是,除專業機構外,一般情況下很難做到。大量的、更重要的方法還是要從藥品的外觀性狀來觀察是否變質,通過人的五官判斷藥品有何變化。當出現下列情況時,就不能再用了。
一、注射劑
方法:觀察藥液是否澄明,有無變色等。注射劑除個別特殊的品種允許有輕微渾濁外,一般都是澄明的液體。凡有明顯渾濁、沉淀或結晶析出,經加熱不能溶解者均不可使用。還有些中草藥注射液在貯存中容易產生渾濁或沉淀,也不可使用。
二、片劑、膠囊劑
方法:如發現藥片有受潮粘連、松片膨大、變形、裂片以及糖衣片變色或嚴重斑點、變花發霉等不可使用。比如酵母片發霉生蟲,維生素C片氧化變色,阿斯匹林片遇潮后有醋酸的酸味,不可使用。有些中成藥如舒筋活血片吸潮后變棕褐色,藥片松散、粘連不宜使用。膠囊劑容易吸潮發粘,若內容物變質,則不可用。
三、散劑
散劑是非常古老的劑型,在中國最早的醫藥典籍《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有散劑的記載,是指一種或數種藥物經粉碎、混勻而制成的粉狀藥劑。
因為是粉狀的,所以散劑非常容易吸濕發生結塊發霉、變色粘連,這個時候就不可以再使用了。
四、眼藥水
眼藥水幾乎是現在電腦一族必備的藥品,一定要注意的是,打開后要在3~5天左右用完。如果發現存放的眼藥水有變色,出現絮狀物,就不能再用了。
五、酊劑、浸膏劑、糖漿劑
酊劑一般含有乙醇(也就是俗話說的酒精)。浸膏劑系指藥材用適宜的溶劑提取有效成分,蒸去部分或全部溶劑,調整濃度至規定標準而制成的制劑。糖漿劑是大眾最常接觸的劑型之一,在小兒用藥中尤其多見。
如果檢查中發現有沉淀、發霉、變色等就不可以使用。比如咳嗽時常吃的止咳糖漿,如果發現有發酵、發霉的情況出現,就不可以再用。
六、軟膏劑
軟膏劑是外用藥中常使用的劑型,一般較穩定,但應注意檢查有沒有酸敗,異臭,還應該檢查有沒有油層析出或結晶析出。如果有油層或結晶析出,還有一個補救的辦法:可以重新加工調勻,然后使用,但如果有變色、發出臭味等嚴重的情況出現,就不能使用了。
七、丸劑
比如我們常吃的中藥大丸藥,如果發生變色、發干、霉變生蟲、有異味,就不能使用了。
特別提醒:對有毒或有刺激性的藥品不要嘗、嗅,以免發生中毒事故。
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家庭都遇到過病人買來藥只吃了一部分就痊愈的情況,這些家庭往往將吃剩的藥品保存起來,以備下次使用。但是,不是所有用剩的藥品都適宜留在家中保存,有些用剩的藥品下次使用時,可能給人體帶來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