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鄰居的老徐來串門,向我傾訴了心中的煩惱。
原來老徐患有“過敏性鼻炎”,鼻子塞是常事,碰到鼻塞時,久病成醫的老徐就會上藥店買支麻黃素滴鼻液滴鼻。可是用藥后,鼻子通氣只是暫時好轉,時隔不久又依然如故,甚至塞得更厲害。為了緩解鼻塞,老徐只能以增加滴藥的量及次數來維持效果,結果不但鼻塞長期不愈,而且滴鼻藥難以離身。
“這到底是這么回事呢?”老徐一邊擤鼻涕,一邊急切地問。“別急,聽完麻黃素的故事,您就明白了。”我一邊將紙巾遞給老徐,一邊解釋。
麻黃屬裸子植物門麻黃科,主要產于中國、印度、埃及等國。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材,麻黃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應用歷史。漢代名醫張仲景《傷寒論》中的麻黃湯一方用以治療傷寒。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列有引氣湯,用以治肺勞實、氣喘鼻脹。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有用麻黃的方劑。
麻黃素也稱麻黃堿,是從麻黃草中分離到的結晶體。根據分子結構的不同有4種異構體,其中1-麻黃素是鼻科最常用的鼻黏膜收縮劑。其作用為收縮鼻腔黏膜血管,消除黏膜腫脹,滴藥后可維持2小時以上,明顯改善鼻腔通氣及鼻竇引流。成人用1%溶液,小兒用0.5%溶液,嬰幼兒則用0.25%溶液。
雖然麻黃素滴鼻液在緩解鼻塞時可起到立竿見影的療效,但是隨著藥理學研究的深入,麻黃素的副作用昭然若揭,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權衡它的利弊:
首先,麻黃素是α及β受體興奮劑,對心臟和中樞神經系統副作用較多,因此高血壓、冠心病、甲狀腺機能亢進、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的患者應慎用。
其次,麻黃素對心臟有興奮作用,長期使用,會產生抑制,也可影響心率。特別是與洋地黃合用時,會加劇洋地黃對心臟的作用,易引起心率失常。
第三,如果長期濫用麻黃素,仍會造成逆轉反應,繼發性血管擴張,產生對藥物的依賴性,日久形成藥物性鼻炎。此外,個別患者對麻黃堿過敏,滴鼻后可引起鼻、咽、喉的過敏反應,甚至震顫、心悸、失眠、焦慮等全身不適。正是麻黃素滴鼻液的弊多利少,國外早在六十年代就開始限制麻黃素局部減充血劑的使用。國內鼻科專家也于今年提出“關于限制濫用麻黃素類鼻腔減充血劑的建議”。
“麻黃素不能用,哪鼻子塞怎么辦?”老徐滿臉疑惑的看著我。
“這大可不必著急,鼻科專家們已經為您找到更好的辦法。那就是使用局部類固醇激素藥物噴鼻。”
其實,過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竇炎的病理學共性就是炎癥反應——炎性細胞浸潤、粘膜組織水腫。而類固醇激素正是炎癥反應的“克星”,它可以作用于炎癥反應的不同階段而達到抗炎、消腫的目的。因此臨床上類固醇激素不僅可以緩解鼻塞,還可抑制鼻息肉的形成和再生。當然類固醇激素噴鼻并不是萬能“鑰匙”,對于急性鼻炎早期的嚴重鼻塞,類固醇激素不能快速緩解鼻塞,此時可以酌情使用羥甲唑啉減充血劑滴鼻,但是濃度和使用時間應該嚴格掌握。
“哦,我明白了。看來,久病成醫只會耽誤自己的病情,甚至誤診誤醫,明天我就到醫院找您!”老徐迫不及待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