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發大軍”的不斷壯大,讓防脫產品看出了巨大商機。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防脫生發產品主要有以下幾類:普通防脫洗發水,200毫升裝要賣40—70元,比普通洗發水貴三四倍;專業防脫產品,價格可達數百至上千元,包括外搽藥、口服液等。在本報的調查者中,53.18%的人使用過治療脫發的產品。其中,用過防脫洗發水等洗護用品的占65.89%,喝過口服液的占7.53%,涂過外搽藥的占20.91%,5.69%的人則使用過生發梳等。
當被問及“用了防脫生發產品后,你覺得管用嗎?”72.75%的消費者稱“沒啥效果”,24.25%的人認為“有一點效果”,只有3.02%的表示“很有效。”
在采訪中,記者注意到,現在市場上防脫生發產品比較混亂。按屬性分,有西藥及類,有特殊化妝品類,還有食品或保健品類,消費者很難辨別各種產品的性能。而根據我國《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實施細則》規定,防脫生發產品屬于特殊用途化妝品,需要通過衛生部或者藥監部門審批,頒發特殊用途化妝品批準文號之后才能生產上市。
法定治脫發藥只有兩種
對此,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朱學駿教授、上海長征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溫海教授均表示,目前經過國家批準的防脫生發藥只有兩種,一種叫“保法止”,每天吃1毫克,4個月后能停止脫發,半年可以長出毛發,但需要長期治療,一旦停用,脫發可能復發。另一種是外用的2%—5%米諾地爾溶液,效果不如前者,用后頭頂只能長出絨毛。
“除此之外,所有治脫發產品都屬于保健品,沒有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不具備治療功效,對人體是否產生副作用也無從驗證。”朱學駿舉例說,像洗護產品大都在宣傳上打擦邊球,配方中有何首烏、黑芝麻等,也不敢說是藥物,只能宣稱是祖傳的中藥方子;
而生發梳等工具,對改善頭皮血液循環確實有一定幫助,但并不能預防掉頭發。他還提到了一種在我國行銷多年的著名生發產品,但這種號稱療效顯著的產品一直不肯公開配方以接受檢驗,而臨床研究顯示,它根本沒有藥物作用,而且,按照其注冊類別,它只屬于保健品,沒有藥用功能。
防脫發重點在調理
針對市場上“一藥治百脫”的現象,朱學駿表示,脫發是一種常見的,主要分兩大類:一種是“謝頂”,占就診患者80%左右,發病通常在17歲以后,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和脫發程度也不斷增加。這種脫發一般由遺傳因素引起,精神緊張、進食過多油膩與辛辣食物、熬夜等往往會加重,或使脫發更早出現。還有一種脫發叫“斑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鬼剃頭”,占發病的15%—20%。斑禿表現為理發、梳頭時突然發生一片或數片面積脫發,嚴重者可發展為全禿。
一般來說,斑禿多由工作緊張、壓力過大、睡眠不足導致。內分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會導致斑禿。這種病一般不吃藥也能好,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和樂觀的態度,大部分患者都能在半年至一年自愈,但脫發面積廣的斑禿需要及時就醫。
此外,一些藥物也會導致脫發:
病人接受抗癌藥物治療,長期使用某些化學制劑如常用的慶大霉素、別嘌呤醇、甲亢平、硫尿嘧啶、三甲雙酮、普萘洛爾(心得安)、苯妥英鈉、阿司匹林、消炎痛、避孕藥等常引起脫發。
燙發劑、潔發劑、染發劑等美發化妝品也是引起脫發的常見原因。近幾年來,婦女頭發變稀疏的發生率不斷增多,可能與一些不負責任的廣告宣傳導致濫用潔發劑有關。
專家楊淑霞建議,脫發患者除了需要用藥治療外,更要注意調整心態,多參加體育活動,緩解精神壓力;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少熬夜、少抽煙、節制飲酒、注意飲食,少吃油膩多糖及辛辣食物。
(實習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