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常常會產生對健康不利的副作用,其中胃腸道的副作用尤為多見,約占全部藥物副作用發生率的20%~40%。正確認識藥物的副作用,合理安排用藥方案,對于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大有裨益。
這類藥物有哪些
胃腸道副作用主要包括食管炎、腸炎、胃炎和胃潰瘍等。食管炎的臨床表現為心窩部有灼熱感,胸骨后疼痛并且感覺吞咽困難;胃炎和胃潰瘍表現為燒心、食欲減退、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適、大便帶有隱血甚至發黑;腸炎主要表現為腹瀉。以下藥物常常會引起胃腸道副作用。
解熱鎮痛類藥物
主要包括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吡羅昔康、布洛芬、萘普生、雙氯芬酸等非甾體抗炎藥以及含有這類藥物的復方制劑。它們在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骨骼、肌肉病變引起的疼痛,由于這些疾病屬于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因此,大約有10%~25%的病人會發生胃炎或胃潰瘍。例如,成人每天口服阿司匹林4~6克,5天后通過胃鏡即可觀察到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糜爛和充血。隨著服藥時間延長,胃黏膜損傷逐漸擴大并且加重,最后累及十二指腸。
產生上述副作用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①這類藥物本身具有較強的刺激性,能夠直接損傷胃腸道黏膜,引發炎癥或潰瘍;②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促使胃酸和蛋白酶分泌增加。蛋白酶的功能是消化蛋白質,胃酸的作用是增加蛋白酶的活性。由于蛋白酶的消化能力增強,因此胃腸道黏膜中的蛋白質也被腐蝕和消化,從而產生潰瘍。
解熱鎮痛藥還可能引發膠原性結腸炎,主要表現為水瀉,有時伴有腹痛。此外,服藥后立即臥床,藥物在食管中的滯留時間延長,就會對食管產生刺激和腐蝕,發生食管炎。
抗生素類藥物
使用這類藥物后常常會發生結腸炎,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偽膜性腸炎。引起偽膜性腸炎的藥物大多為廣譜抗生素,常見的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四環素、頭孢菌素、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復方新諾明、利福平等。偽膜性腸炎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大便黏液狀,無膿血,嚴重時可發生腸穿孔。這類副作用主要發生在嬰兒、老人、體質虛弱者以及腹部手術患者。由于廣譜抗生素可使大多數對其敏感的細菌都被殺滅,而少數耐藥細菌如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卻能異常繁殖,因此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而形成此病。
第二是出血性結腸炎。主要由青霉素衍生物如氨芐西林、雙氯西林以及紅霉素、麥迪霉素等引起,發病急驟,表現為腹痛、腹瀉以及血便。出血性結腸炎的致病原因尚不清楚,較多學者認為是青霉素類的致敏性在腸道中的反應。總之,不論是偽膜性腸炎還是出血性結腸炎,機體免疫機能低下都是發病的重要因素。
此外,四環素和強力霉素等有較強的局部刺激性,可能會引起食管和胃腸道炎癥或潰瘍。多黏菌素B和E能促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也能導致胃腸道潰瘍。
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
主要包括潑尼松、潑尼松龍和地塞米松等。與解熱鎮痛藥相似,它們也能減少胃黏液的形成并且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因此,容易引起胃潰瘍。另一方面,該類藥物還能抑制蛋白質的合成,降低受損黏膜的修復能力,誘發并加劇潰瘍。臨床上通常將這類副作用稱為類固醇潰瘍。類固醇潰瘍在40歲以上的患者中發生率較高,尤其以風濕病人多見。由于它的初始癥狀不明顯,一旦惡化,就會發生胃腸道大出血或者急性穿孔,因此,接受激素治療的患者應該重視這類副作用。
其他藥物
如抗腫瘤藥甲氨喋呤、氟尿嘧啶和巰嘌呤等有抑制細胞增殖和上皮修復的作用,可能會引起黏膜損傷。降壓藥如利血平、降壓靈、胍乙啶及某些復方降壓藥也能促進胃酸分泌,因此容易誘發胃炎和胃潰瘍。左旋多巴對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50%的病人在治療期間可能出現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痛、腹瀉等副作用,嚴重者可誘發潰瘍出血,甚至穿孔。口服降糖藥如甲苯磺丁脲在降血糖的同時會增加胃酸分泌,因此可能誘發和加重胃潰瘍。此外,奎尼丁、色苷酸鈉、氯化鉀、硫.酸亞鐵、茶堿等口服后可能會引起食管炎,螺內酯、卡托普利等服用后也有引起胃潰瘍的報道。
維生素是人體必須的營養物質,人們往往認為服用維生素有百利而無一弊,但是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引起胃腸道副作用。例如每天口服3~8克煙酸,就會誘發和加重胃潰瘍;大劑量服用維生素B6和維生素C也會引起胃潰瘍和食管炎。